• 日志

    • 闲谈 009

      前面的闲谈中,提到了心理学中很多「识别」的问题,其实这并不是心理学应用的最大难题。难题其实是「干预」。在「闲谈 008」中,大家看到了业务的需求是各种识别,其实各个业务方的核心痛点是「干预」,即「识别出来,然后呢?」,这是心理学应用较差的原因。

      说到「干预」手段,现在能提供的无外乎「正念冥想」、「神经生物反馈训练」、「情绪调节的音视频」、「心理调节室的抗击打小人、声音宣泄机器」。这几个干预方法,十年前就已经有了,到现在还是这几种方法。并且不区分目标人群、识别的结果如何,统一的干预方法就是这些。也是因为「干预」手段的缺失,使得「识别」+「干预」的这个通路,总是缺少半边,不能完成闭环。

    • 闲谈 008

      如果你问我工作中,心理学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我会斩钉截铁的说,是输出「应用方案」的能力。前面的闲谈已然提到,心理学一个最本质的应用是「识别」。工作中,@学叔 会碰到五花八门的实际场景识别需求,比如想在监狱中,测量出哪个犯人要自杀、哪个想脱逃;想在戒毒所中,评估出谁有复吸的可能;在学校中,识别出谁有抑郁意向;在飞行学员中,选拔出最有潜力成为优秀的飞行员;在高铁驾驶员中,谁有猝死的风险?

      以上这些问题就是真实的业务需求,当这些需求提出的时候,相应也会伴随着诸多限制条件。如不能使用问卷做测评,问卷已经被多次使用,业务方都知道效果非常差。同时这个测评方案,时间不能过长,需要简捷、快速、批量化的展开测评,重要的是还要保证「识别」效果,不能有太高的误报和漏报。

      所以说在真实应用场景下,根据业务的需求,给出一个足够有效的「应用方案」,是非常强的心理学应用能力。

    • 闲谈 007

      心理学是如何用数据说话的?前面的闲谈提到了,心理学主要通过「对比」,得出结果。这里 @学叔 总结了心理学是如何使用数据,得出结论的?大家都知道,心理学是靠「样本」说话的,所以这里的数据,既包括个体的单条数据,更多的还是群体的样本数据。

      • 对比。最典型的对比,是进行「前后测」的比较,来说明训练或者干预,是否存在效果。
      • 排序。比如想要在一个学校中,筛选出来「网络成瘾」比较严重的学生,就需要用到排序。使用问卷测量出问卷的得分,进行从大到小的排序,并根据「网络成瘾」在学生群体的比例,进行划线,给出确定的风险学生名单。
      • 常模。常模的作用是在一个「相对的框架内给出绝对的结论」,最典型的就是智力发展曲线,根据常模数据,将智力的分数框定在「60 - 150」之间,这个上下限的分数,确定的就是「相对的框架」,而对这个分数进行详细的划分,分为「智力低下」、「中等智力」、「超常智力」,就是做出的「绝对定论」。
      • 相关。将数据与真实场景、真实世界的效标进行一致性分析,若相关性较高,则用该数据代表效标进行结果解释。
      • 机器学习。使用带有明确标签的数据,提取具有区分度的特征,训练一个分类或回归模型。通过模型最终的识别准确率,来对数据进行分类的标定,以供进一步的解释。
    • 闲谈 006

      大部分心理学工作都是在做解释,而心理学的结果解释是靠「条件的对比」来下结论的。

      比如 Stroop 效应的应用,因为俄罗斯和美国两个国家,经常搞间谍渗透。有一次,美国抓到一个俄罗斯人,说他是潜入美国的间谍。这个俄罗斯人被捕后,装作什么都不懂的样子,说他不懂英语,是过来旅游的。美国的 FBI 用了各种办法来拷问,甚至用上了测谎仪。但是这个俄罗斯人是受过训练的特工,测谎仪根本没用。用英语问他,他完全没回应,装作听不懂。那怎么办呢?

      美国的 FBI 找来了心理学家。心理学家说 OK,你这个俄罗斯人既然不懂英文,那么我们就要做一个实验吧。然后给这个俄罗斯人做了一个 stroop 实验。就完全用英文做这个实验,结果证明这个俄罗斯人是间谍,请问通过什么指标能证明他是间谍呢?了解 Stroop 实验的同学应该都清楚,通过两个条件的对比,可以得出来结果。如果「一致条件」的反应时,与「不一致条件」的反应时,基本一样的话,那就说明这个俄罗斯人,是不懂英语的。

      在国内呢,也有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个大人说他的孩子有特异功能,能和外星人对话,读懂外星人的文字。带着这个小孩到处宣传。然后这个小孩看这些外星文字的时候呢,就用很怪的语言读,大家谁都没听说这种语言。

      那么如何证明这个小孩没有特异功能,是骗人的呢?还是找到了心理学家。心理学家说 OK,那就做个实验吧。

      就给这小孩带上脑电帽,给他呈现我们普通的汉语文字,和他熟悉的外星文字,得到脑电的一个 ERP 波形。做完之后,又找到其它的小朋友来做这个实验,经过那个特异功能的小孩实验结果,和我们正常小孩的脑电结果是一样的。所以这个小孩没什么特异功能。

      所以「对比」是心理学,或者实验心理学的核心。

    • 闲谈 005

      实验心理学其实总结下来就是四个字「控制」和「比较」。我们进行实验设计时候,需要控制额外变量的平衡,让它们没有任何差异,控制好无关变量的干扰因素。

      然后进行单一变量的改变,进而比较因变量的差异。比较的前提是要有「基线水平」或「对比条件」,所以实验心理学最少要求是一个自变量两个水平,其中一个是基线条件,也就相当于零值。

      另外一个条件是想要考察的,通过统计分析,比较两个条件的因变量(正确率、反应时)是否存在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两个条件是存在差别的,不一样的。这基本就能概括实验心理学的核心了。实验组、控制组本质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 闲谈 004

      作为一名心理学研究生,如何快速入门一个心理学的分支领域?

      • 了解清楚这个分支学科它最核心的概念、模型是什么,也就是说它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才诞生的,这个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如果目标不清晰,后面我们无法进行知识点的有效汇总。如果不考虑这个问题,一味只看细节的知识点,那很可能就主次不分,找不到关键知识点。所以一定要思考这个学科的目标是什么?是对应心理学四个大目标的哪一个?

      • 这个分支学科的二级、三级支撑体系是什么,因为一个学科很大,学科下面也包含了很多子学科、不同研究取向,不同课题组的老师研究兴趣和方向差别极大。所以我们需要知道核心目标下面,二级和三级的支撑体系是什么?比如说儿童发展方向非常大,下面能有几十种不同的研究方向,那么核心的几个研究方向、研究取向是什么呢?这个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取向也就是这个学科的一些关键词,初入心理学领域的同学,在前期搜索时候可以用范围比较大的关键词搜索,到后面积累足够的背景知识后,就要进行聚焦,基本上就是把几个关键词相关的综述看一遍,就算形成这个学科的最小全局认识。

      • 要了解这个领域国内外的主要研究者是哪些人?一般大家报考的方向,每个方向都是有带头人的,这个带头人一般是几个人以及这几个人的嫡系部队构成,所以我们要想在这个圈子混的话,一定要了解是谁在推动这个学科在国内的发展,谁在这个领域最有话语权。找到这些人之后,了解一下他们的研究兴趣、研究方向。

      • 这个方向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什么?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量表、实验设计、认知实验范式、电生理设备(脑电、眼动、近红外、生理多导仪、核磁)、结构方程模型、实验组对照组的控制干预等几种方法。刚读研究生的同学,看文献时候要充分考虑这个方向最主要使用的研究手段是什么?怎么去研究一个问题,不同的方向在这个点上是区别非常大的。从工具入手,看待整个研究方向的发展与变革,也是很好的思路。

    • 闲谈 003

      【心理史学】这门学科,是我心中的白月光,它不是「心理学史」。它源于科幻小说作家阿西莫夫在其作品「银河帝国」中提出的一门虚构学说。

      主人公哈里·谢顿,这个刚满 32 岁的年轻数学家,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 — 「预言」从此成为一门可以信任的科学,人类由此可以看见未来。

      现在的科学研究可以分为三类研究方向,一类是「极大的问题」,如研究宇宙这种极广阔的问题;第二类是「极小的问题」,像量子力学、电化学研究电子、质子这种非常微观的问题;第三类是「极复杂的问题」,就是研究人类的心理、社会真实环境下人的行为问题。

      心理学以人为研究对象,注定要依赖数学的各种理论来求解。数学在一门科学中的应用程度,标志着这门科学的成熟程度。现在「心理学的测评工具」结合「人工智能的算法」,有点【心理史学】的萌芽了,大家觉得呢?

    • 闲谈 002

      心理学现在的核心问题是,研究过于偏「基础科研」,「工程科研」投入不足。基础科研就各个高校课题组进行的科研工作,偏离实际应用场景,远离市场需求,所以很难进行应用转化。

      「工程科研」是使用「基础科研」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找到这些学术成果的应用边界,对接市场需求,转化为落地的产品。基础研究一直在探索,鲜有应用。而「工程科研」能很好的把二者结合起来,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比如心理学领域的王坚老师,他是在学术 - 产业 - 学术这样的循环中,做出来的「阿里云」产品。心理学工程上的应用,会找到心理学能够落地的点,大部分的心理学知识过于飘渺,很难落地。想要有好的应用效果,还是要找到一个明确的落脚点,和市场上的需求、使用场景相结合,才可能获得好的发展。

    • 闲谈 001

      翻开普通心理学课本,目标写的非常明确,就是:「精确描述、合理解释、客观预测、行为控制」这十六个字。其实分析完市面上的心理学公司,研究一下这些公司做的工作。

      总结下来,心理学能发挥的作用,就是「识别」和「干预」,这两个方向能涵盖大部分心理学企业的产品方向。

      这里的识别分为:「心理健康的识别、认知能力的识别、认知状态的识别」,对应心理学三大随身武器「问卷量表、认知任务、电生理设备」,解决识别精准、识别高效的问题。

      这三个武器,侧重点有所区别,问卷量表针对「心理健康: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压力、人际关系等」;认知任务负责「认知能力:注意力、记忆、执行功能、空间认知」;而认知状态的识别,对应情感计算领域的「压力、情绪、疲劳和分心」的识别。

      说到「干预」,又可分为:调节(人变坏的问题)与发展(人变好的问题)。心理咨询的干预是「怕你变坏」,心理健康的干预是「让你更好」。

      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