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

    • 闲谈 272

      没有大模型前,我眼高手低,什么都想做一下。有了大模型后,手高眼低,什么都不想做了,冲动越来越少,起心动念越来越难。

      哎就像一位科普作家说的,面对大模型,人确实要比 AI 更凶一些才成。

      今天闲暇,揪住了来之不易的念头,赶紧请大模型代笔写了一本「日常之书」,涵盖 67 个日常生活现象。整本书的结构是爬虫抓了一本书的目录,内容就靠大模型自己发挥了。

      这是我「xx之书」系列的第二本,第一本是「人生之书」。这也是我那 99 个 Bad Ideas(99 个大模型作品)计划的第 6 个作品。进度感人,至少还在继续吧。

      https://psybook.liuxu926.com/

    • 闲谈 271

      每次新技术出现,都会带来新的交互形式,进而重塑我们的行为习惯。目前最明显的感受是我们的搜索习惯被重构了,之前使用 Google 是基于关键词搜索,输入两三个关键词就够了,没有人会在搜索框输入的文本超过十个字。

      现在使用 Chatgpt 的 chatbot,搜索习惯是基于 context 的,我自己恨不得写上一篇小作文来告诉大模型我的目的、你的任务、你的思考方向、执行路径。

      你看这一点小的区别,是被工具纠正的。所以才有了那个悖论:是人类驯化了小麦,还是小麦绑架了人类?

    • 闲谈 270

      路上骑车看到别人的电动车后备箱上摆满了小摆件,下面还有一句标语:偷我摆件,替我挡灾。这句话很有意思,体现了车主一种矛盾和自我保护的心理。

      车主一方面希望自己的摆件不被偷,另一方面又对潜在的小偷表达了一种近乎 "善意" 的警告。这种复杂情绪混合了防范、幽默和一丝报复的心理。

      另外就是,与其单纯的担忧摆件被偷,不如转化为一种自嘲。这种认知重构的策略,将潜在的负面事件(被偷)重新框定为积极结果(替我挡灾)。

    • 闲谈 269

      很多大模型产品都做成了效率工具,在这个绩优社会,追求「多快好省」。效率工具能够解决我们做一件事的后半程,或者火箭式推进我们跑完绝大部分路程。不过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讲,最核心的是「起心动念」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做一件事情的动机。万事开头难,这里的难,就是难以起心,难以动念。好的产品应该瞄准这个原子的出发点进行设计。

    • 闲谈 268

      很多职业其实很吃面相的,这里的面相还不是明星脸,更多是一种职业气场的体现。比如中医、国学大师这种,过于普通大众的面容,不容易被信服。反而是那种仙风道骨、清癯矍铄的面容,才会给人一种这是高人的错觉。心理咨询应该也是如此,很多咨询师看起来涉世未深、稚气未脱的样子,很难被来访者信服吧。

    • 闲谈 267

      在即刻上看到一位网友说,每个人都需要写一本自己的《人生之书》。看完很有感触,想着自己手边写过不少的知识碎片,就把几百个碎片内容丢给 Claude,让他帮我整理成一本《人生之书》,这本书涵盖五个部分、二十个主题、一百个问题。

      这次借助大模型系统的整理了一遍过去自己在个人博客、知识星球、苹果 note 笔记卡片这些的碎片化内容。这是 v0.1 版本,日后就可以围绕着这一百个问题不断迭代自己的认知。

      https://book.liuxu926.com/

    • 闲谈 266

      我们已经无法抵抗手机带来的便携了,拿起手机抬下头就能解锁手机,屏幕上购物、下单外卖奶茶,更是有便捷支付,先用后付等功能。点开手机首页某些 App,精美的图文、视频立马跳出来。

      手机集成了太多的功能,使用过程太丝滑了,很多时候靠着我们的下意识行为就能切换 App,寻找不同的刺激信息。

      所以我想使用手机,使用各种 App 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像电脑的键盘按键一样,故意增加一些摩擦力。比如将某些通讯软件藏的深一些、将某些资讯软件放在后面几屏、将那些购物软件取消自动支付,反向增加我们使用手机的摩擦力,可能会稍微延缓一些我们的手机依赖。

    • 闲谈 265

      心理学的目标:精确描述、合理解释、客观预测、行为控制。第一个目标就是精确描述,心理过程是不可见的,心理状态更是不可量化的,所以精确描述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语言是思想的尸体,表达即是背叛。每当我们开口,就注定要丢失一些东西。选择了这个词,就放弃了那个词;选择了这个顺序,就错过了另一种可能的呈现。

    • 闲谈 264

      什么是好的产品体验,以手机为例,我们最看重的一个方面就是电池的耐用程度。那么满电状态下,电量不要短时间从 100% 掉到 99%。欠电状态下,从 5% 到自动关机,能用越长时间越好。这就是好的产品体验。

    • 闲谈 263

      有人说我们现在没有了深层次的经历,只有浅薄的到此一游式的体验。

      经历需要时间的发酵,但我们现在已经失去了耐心。甚至现在的体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展示」而不是「感受」。

      比如我们去一个地方,脑子里想的不是「我在这里感受到了什么」,而是「这个角度拍照好看吗?配什么文案?」。

      体验变成了表演,我们把消费体验误解成了人生体验,看似丰富,实则就像蜻蜓点水,表面涟漪一大片,实际连水皮都没破。

      而深层的经历有几个特征:时间长、阻力大、会痛苦、有转化。

      比如学一门手艺,我们得花几年时间,手会起茧,会有无数次想放弃的时刻,但最终只要坚持下来,我们不只学会了这个技能,整个人的耐心、审美、体感、能力都可以沉淀下来。这是深层的经历。

      比如真正的恋爱。并不只有甜腻腻的激情,更多的是两个人的磨合、争吵、和解、赌气、恩爱、重新接纳的过程。这样的过程、这样的经历会重塑我们对亲密关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