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

    • 闲谈 248

      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盯着问题本身,而是去改变问题的情境。比如听到的一个小例子,夏天马上到了,一个电影院的经理想要提升可口可乐的销量,怎么办才好呢?

      有人说搞活动、有人说加大宣传,其实最巧妙的方法是把空调的温度升高两度,人们感觉到没那么凉快(又不影响观影体验),自然就想买一杯可乐解暑。

      还有一个小例子,说的是一个大爷、一个大妈在家里吵架,大妈不搭理大爷。大爷的做法是把家里所有的瓶瓶罐罐都拧的非常紧,等大妈做饭或者做家务时候,打不开,就去找大爷帮忙,这个时候关系就缓解了。你看两个小例子,并没有盯着问题本身不放,都是通过改变问题所处的情境来巧妙化解的。

    • 闲谈 247

      犹豫的思维链:
      犹豫 → 停滞 → 信息静止 → 信息不足 → 信息准确性低 → 决策困境 → 思维熵增 → 焦虑上升 → 自我怀疑 → 行动阈值提高 → 更深的犹豫

      行动的思维链:
      行动 → 开拓 → 信息更新 → 信息增加 → 信息准确性高 → 决策明朗 → 思维熵减 → 自我效能感提升 → 认知负荷减轻 → 行动阈值降低 → 更多行动

    • 闲谈 246

      我们物理世界有熵的概念,日常中我们一直在做功,对抗着熵增。我在想,我们内心世界是不是同样也有熵的概念,可以叫「精神熵」或「思维熵」,代表我们内心世界的混乱和无序。

      当我们面对太多可能性、太多未知、太多无法控制的事情时,我们思维就会变得无序,焦虑随之而来。

      而行动具有定向性,可以将混沌的思维梳理成有序的状态。当我们采取行动时,无限的可能性会被压缩为特定的路径,不确定性减少,思维熵随之下降。

      此外仪式和习惯也是日常生活中的熵减机制。它们同样提供固定的结构和可预测性,抵抗思维的无序趋势。

      所以当我们感到焦虑和迷茫时,最有效的应对不是更多的思考,而是采取具体行动,哪怕是最小的行动。

    • 闲谈 245

      北京马路上的红绿灯,有一些灯杆上有「行人过街按钮」的设计。等红绿灯的时候,亲自使用、包括观察下来感觉这个按钮设计的非常反直觉。

      作为用户,其实我们每做一个动作,大脑本能就会去预期这个动作会带来随后的反馈信号。

      而这个过街按钮按下去之后并不是即时反馈,很多时候都是没有反应的。所以有些行人就觉得它坏了,按一次之后就不继续按了。有些行人觉得它不灵敏了,就狂按多次。有些行人之前按过,看到没反应,就不再按了。有些行人看到别人按后没反应,也就觉得没必要按了。一个小小的按钮,让每个行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就是非常糟糕的设计。

      其实呢,这个按钮本身功能是生效的,只不过是延迟生效,生效的机制和逻辑不明,没有规律。所以对于用户来讲没有掌控感,按完之后没有响应,就会带来负面情绪。

    • 闲谈 244

      新开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心理学的日常。想要透过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解读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以此强化自己的心理学视角。

      社交媒体的人设解析

    • 闲谈 243

      昨天听到一句话:焦虑的反面是具体。

      说的也对,焦虑是模糊的、弥散的,像一团无法抓住的迷雾。我们焦虑时,思绪往往在各种可能性之间无序游走,担忧着那些"可能会"、"或许将"、"万一如果"、"可怎么办"。这种状态下,大脑不断构建假设场景,无法落于任何一个确定的发力点上。

      具体,是将这团迷雾凝聚成可触碰的实体。

      我们面对具体的问题时,大脑有了明确的着力点。「我需要在下周三完成这份报告」比「我工作好多啊」要容易处理得多。前者给了我们清晰的边界和行动指南,将我们拉回当下。后者则只是一片模糊的感受,让我们处于未来的想象中。

    • 闲谈 242

      我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是建立在三种感觉上的:安全感、优越感和存在感。

      安全感是我们的心理基石,它让我们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能够安心生活。

      优越感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它不仅仅是与他人比较的结果,更是内心深处对自我成就的肯定。

      存在感则是与世界的连接。它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感受到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

      这三种感觉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安全感为我们提供了基础,优越感激励我们追求卓越,而存在感则让我们在追求中找到归属。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许多人在追求外在成就的同时,常常忽视了内心的真正需求。然而生活的满意度,不在于表面的辉煌,而在于内心的平静与充实。

    • 闲谈 241

      心理咨询领域流传一句话,「好童年治愈一生,否则一生治愈童年」。就感觉童年对我们的影响,远超我们的想象。

      童年伤痕就像埋在心底的地雷,在随后的人生旅途中不断被点爆。

      这句话将一生简化为「好童年=幸福人生」或「坏童年=终身修复」的二元对立,忽视了我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修复、疗愈的潜力。

      就像钻石需要在高压下形成一样,我们一些人格特质的闪光点恰恰形成于对逆境的超越。

      初为父母,也许我不应该追求给孩子一个完美的童年,而是一个「足够好」的童年——有足够的安全感和爱,也有适度的挑战;有稳定的依恋,也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和自由。

      对于已经长大的我们,既不否认童年对我们的影响,也不让自己永远被童年定义。因为人生不是命运的简单重复,而是不断重新书写自己故事的过程。

    • 闲谈 240

      在物质丰裕但意义匮乏的后现代社会,我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物质占有,而是想要追求丰富的内在生活、扩展自我边界的体验空间。

      体验经济的力量在于它不仅满足了表面的享乐需求,更触及了人类心理的存在维度。

      这种经济形态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与我们内心最深层的渴望产生了共振:不仅仅是拥有,而是成为;不仅仅是消费,而是转变;不仅仅是度过时间,而是创造意义。

    • 闲谈 239

      看到朋友分享的一个内容,说的是苹果专卖店将 Mac 笔记本屏幕的角度设定为 76 度。大家长期使用笔记本,都知道这个角度并不是最佳视角,我们一般习惯将屏幕角度倾斜到 20 度、30 度。76 度角的设计就有几个精巧的构思。

      因为我们大脑天生有一种对「不完美」事物进行调整的欲望,比如我们看到墙上的画框变歪了,会忍不住上前将它摆正。76 度这个角度看起来似乎「不够美观」,会触发顾客调整它的冲动,这就能推动顾客与产品产生物理接触。

      当顾客触摸到产品那一刻,感受到铝合金机身的质感、屏幕转轴的平滑,能激活顾客的多感官体验,建立与产品的情感连接。

      一旦我们触摸或使用某物品,就会产生所有权意识,被称为「禀赋效应」,也就增加了购买的可能性。

      一个简单的角度设计,就能暗暗推动顾客从被动观察变为主动参与。通过微妙的「诱导互动」策略,提升了购物体验的参与度和情感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