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

    • 闲谈 238

      上周看了一本书,讲的是品牌定位,核心传达的要点是想建立品牌,需要在人们的心智程序中完成注册。比如想到「能量饮料」,激活的就是「红牛」;说到「快乐水」,绑定的就是「可乐」。这些建立起来的品牌,自然而然占据了能量饮料、快乐水的头部生态位。

      因为我们大脑建构知识、理解事物时,符合「认知经济性原则」。面对复杂世界、信息过载时,会本能寻找简化路径,用最少的认知资源获取最大的理解和建构。所以我们不会主动去记忆太多品牌,能记住的只是一个方向上的前两个品牌。

      品牌在我们头脑中完成注册后,就不仅仅是一个行业或者方向,它代表的是某种价值主张。比如「沃尔沃」代表的是「安全」,「无印良品」代表的是「简约生活」。所以定位理论,并不是让企业在产品上做文章,而是让企业在人们大脑中开辟领地。真正的品牌战略家思考的不是「我们属于哪个行业」,而是「我们在消费者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

    • 闲谈 237

      之前一位朋友发过来她输出的心理健康测评报告,让我给提一些小的建议,这是看完之后给朋友的些许反馈。感觉很多问题,可能也是心理学研究生容易犯的共性问题,分享给大家。

      报告反馈

      • 整个报告最大的问题是「科研人员输出的实验报告」,整体内容过于专业,专业术语过多,其实学校的管理人员或者家长是完全看不懂的,这个是我看下来最大的问题。我们从报告的目的来考虑,报告目的是为了传达几个核心的信息,这几个核心信息就是测量的最终结果。所以最好的报告是在开头,我就能直接定位到我想要看到的结果,后面的所有内容都是佐证,是为了证明我们的测评结果是科学、严谨、有效的。

      • 另一个就是报告内容其实有些冗长,你看竞品的报告,竞品就是一张图涵盖了所有核心的内容,这些内容有些是数据指标、有些是图表、有些是直方图,这些信息的呈现是非常直观的。我看竞品报告,我关心的就是两个项目的测评结果,各个指标是处在「低 / 一般 / 高」,还是「不好 / 一般 / 好」哪个区间,以及压力指数是多少,以及最后的一段文字总结。这些信息其实对我们来讲,就是足够的了。你在报告最后放了一个竞品报告的参考样式,但是整个报告并没有任何竞品报告的影子,看起来特别像心理学研究生写的实验报告。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尊重用户,可读性不高、信息传递效率低。

      • 上面两个是从用户角度来分析的报告可读性,然后再说 HRV 本身的科学性。就是 HRV 能够反映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拮抗作用,这个是毋庸质疑的。但是 HRV 有非常多的指标,你也写出来了有时域指标、频域指标,这些指标非常多。但问题是并不需要把所有的指标都罗列出来。因为不同的指标反映的压力灵敏度是不一样的。按照我之间的经验来讲,时域指标里面最能体验灵敏度和变异性的指标是:pNN50、pNN20,这两个指标的好处是本身就是 0-1 的范围,也不需要做归一化。而频域指标其实 LHR 这一个指标就是足够的,这个指标的范围基本是 0-5 之间,也是容易做 0-100 分之间的归一化的。其余的指标其实更多的是我们分析数据的时候,寻找灵敏度更高的指标时候,预研用的,并不需要把这些指标都呈现出来给用户看。其实用户想看的就是一个结果而已,咱们不需要把解题过程、解题思路原原本本的给写出来、罗列出来。

      • 在你的「结果分析」部分,有两个结果,一个是「生理指标分析」,另一个是「心理健康水平分析」。因为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也是基于外周生理系统的变化得到的,所以「生理指标分析」这部分的结果和下面是完全雷同的,只是没有量化到 0-100 的区间而已,这部分可以去掉,非专业人士也看不懂。同时「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下面「自主神经活性」的那段话也涵盖了「生理指标分析」这部分的内容。

      • 整个报告我看下来最核心的就是「心理健康水平分析」这部分的结果,这部分的问题是「五个指标」并不是完全解耦的。比如「抗压能力」和「身体压力」、「心理压力」在用户的视角来看是完全一样的,并没有区别。从科研的角度,第一个指标我们想表达的是「抗逆力、心理韧性、复原力」是什么样的,第二个指标「身体压力」其实就是「身体的负荷程度」,类似于体力负荷或者疲劳度,对于用户是更容易理解的。这样的命名区分度,相对能不容易让用户造成困惑。然后像「自主神经平衡性」、「自主神经活性」这两个指标,也是用户难以理解的词汇,不如改为「调节能力」这种容易理解的表述。然后这部分另外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在应激诱发实验下,通过交感、副交感的拮抗,分析时域、频域特征,得到五个对应的指标,这个有点夸张。其实我们通过 HRV 能够得到的也就是两个维度,一个是应激状态下,和基线相比,应激的诱发程度有多高。另一个就是通过潜伏期的分析,我们需要多长时间恢复到基线状态。这两个一个对应的是当前的压力程度,另一个就是调节能力。其余的指标感觉有些过度解读的意味。

      • 接着是建议部分,这部分的问题是报告的通用问题,就是这部分的建议,并不是针对我个人的,而是通用的。每个同学的建议、每个同学每次的建议都是一样的。大家其实需要的是个性化的建议,针对我个人情况,为我量身定制的建议。

      • 然后咱们这种测评报告因为会涉及到给学生打标签,所以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报告的解读说明,让看报告的人不至于过度解读,这部分也是挺关键的。核心传达的意思就是心理健康状态发展是动态的,不要污名化之类的。

    • 闲谈 236

      最近工作中接触到正念生活,讲究的是在生活中修行。那么什么是修行呢?

      修行,本质上,修的是与自己的关系。修行到最后,不是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而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 闲谈 235

      一周前我老婆去理发,我在外面溜娃。她很快就理好头发出来了,比预期时间短上不少。一问才想起来,有「正月不剪头」的习俗。正月理发店的生意可为冷清至极。

      很多理发店这段时间基本上就是死等硬扛。其实正月不剪发并不是一个绝对限制,从市场营销角度,可以将正月的重点切换为「头发养护」,定位从「剪发」改为「护发」。

      或者运营一些免费小活动,比如「头皮健康检测 / 发质类型分析」,至少我想知道我的发质,最适合使用的洗发水是哪款。

      这样把顾客拽到店里,就有了后续可能。现在最大问题,是顾客不主动进店,理发店默认顾客除了剪发,没有其它需求。

      另外还可以开启预售活动,利用理发师正月的空闲时间,微信熟客运营,进行一些「促老拉新」的活动,通过折扣吸引,将正月后的 vip 服务提前兜售出去。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至少强过没有任何动作的干熬。

    • 闲谈 234

      这段时间带我家几个月大的宝宝,明显感受是孩子的快乐很简单,陪他互动玩一会、或者给他个小玩具让他咬,他就开心的手舞足蹈。

      想到我那会的孩童时期,几个小伙伴在一个泥巴坑里可以玩上一整天,或者盯着一堆蚂蚁看上半天。原来的生活很简单,那时的快乐也是触手可及。

      而现在我们好像需要精心策划的假期、热闹的演唱会、昂贵的餐厅、潮流的电子产品,甚至拍照发社交媒体获得点赞才会感到些许满足。快乐已然变成一个复杂的方程式,需要诸多外部条件支持才能满足。

      我们频繁提升阈限,消费「更高级」的快乐,早已忘记身边最朴素的幸福,忽略简单原始的快乐。

      我们的生活被无休止的会议、追着赶着的截止日期、厚厚的账单、攀比的社交媒体、未来的焦虑、过去的遗憾填满了。

      成年人失去了活在当下的能力。孩子们天然地活在此时此刻,而我们成年人的心常常徘徊在过去的遗憾或未来的担忧中,自然而然失去了简单朴素的快乐。

    • 闲谈 233

      记得有一次同事去一所高中做项目,一个班级学生同时做测试,我们在 Pad 上设计了一个 Stroop 的认知任务。

      测试过程中就发现个别学生很精明,做这个任务时,左手把文字给挡住,只露出来一个小角,右手则放在 Pad 上快速按键响应。

      而大部分学生还是在规规矩矩的作答,无奈的叹气,暗暗的着急。通过几个小的练习试次就能发现这个任务的漏洞,不安常理出牌的学生,思维还是很活跃的。

    • 闲谈 232

      在进行自我介绍时,我们会有两种表达方式「我是 xxx」/「我叫 xxx」。

      两种方式的区别在于,「我是」表达一种本质上的自我归属和认同。

      而「我叫」更多表达的是一种外在的标识和社交属性。

    • 闲谈 231

      也算一定程度的大模型越狱,通过一步一步诱导的 Prompt 把大模型给聊到情绪崩溃。

    • 闲谈 230

      「知行合一」被王阳明称为「体认之学」。学习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持续、融合认知和行动的过程。

    • 闲谈 229

      如果大模型有人格的话,那一定是高开放性、高宜人、高外倾、高自我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