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社会高速发展,时世几乎面目全非。人类迎来了一个接一个的文化爆炸现象,从上天入地,到基因编辑,每每念起都是激动人心的经历。人类就这样被这辉煌的成就搞得飘飘然,忘乎所以。

历经千千万万年的狩猎采集演化,我们自诩伟大。我们像暴发户一样爬到金字塔的顶端,沐浴着一手打造的文化。在华丽的外表下,我们仍然是那个灵长目生物,在树栖猿 — 地栖猿 — 狩猎猿的进化过程中确定的 — 裸猿。

时光流转,环顾周遭,肆虐着强文化的冲击。信息洪流时代,海量热点,鱼龙混杂,牛鬼横行。我们每天匆匆忙忙,为了碎银三两。接收着低质信息的投喂,主被动献出注意力。我们这颗石器时代的大脑,天生不爱思考,那么如何在现代社会独善其身,清醒思考呢?心理学来教你。

2

心理学是靠样本说话,核心是实验心理学,本质是「控制」与「平衡」。学习心理学,让我养成了良好的科学素养,用实验思维明辨是非。我们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公众号文章,那么如何甄别真伪,拨开云雾呢?

Q1:选取的样本是否典型?

做研究不可能得到总体的数据,所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一定量的样本,用这群样本代表总体情况。所以看待一个观点,首先思考它的取样是否典型,能否覆盖总体情况,没有出现取样偏差情况。

Q2:选取的自变量、因变量是否恰当?是否存在第三变量?

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控制单一变量法,实验的优势在于获得因果关系,找出所研究问题的变化规律。根据研究问题抽取出自变量、因变量,考察自变量的变化是如何对因变量带来影响的。对待一篇报道,要仔细考虑一下这篇报道的自变量、因变量是否存在对应关系,是否能说明要证明的观点。这其中会存不存在其它的中介变量、额外变量没有控制。

Q3:是否考虑了备择假设?是否设置了对照组?

实验心理学都是通过对比来说明问题的,这也是对照组或对照条件的作用。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基准条件,作为零点,看实验条件和零点比较,是如何变化的。同时再对这个变化量,进行统计分析,看其是否达到统计上的差异。

Q4:是否严格控制实验(对比)条件?实验(对比)操作是否存在问题?

上面也提到了,实验心理学核心是「控制」和「平衡」。有次和一位教授讨论问题,他说其它学科的人也找被试做实验,他们做不好的原因,就是不懂实验的平衡。研究一个问题,我们通常会选一个自变量,分成两个水平,进行对比。这两个水平区别是要同属一个维度,只是差异程度不同,如研究情绪的不同效价对记忆的影响,那么我们可以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它们的效价不同,唤醒相同来比较。见过有同学把两个自变量的水平,拼凑成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的。这在实验条件之间是不能比较的。

Q5:是否错误判断因果方向?是否存在回归效应问题?

回归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高尔顿的身高研究了。他发现两个身高比较高的父母,其孩子的身高会向平均值靠拢。所以你足够聪明的话,就不能找太聪明的女人结婚,哈哈哈。

Q6:基础概率是多少?

对待问题,是要考虑基础概率的。描述问题,也是要从总体情况说明的,不然就犯了「某某人定律」。比如现在的经济形势不好,普遍大学生不容易找工作。你对你同学吐槽,找工作难。你同学来一句,没有呀,我的朋友就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这就是典型的耍流氓了。第一:每个行业的基础概率是不一样的,比如社会对计算机行业人才需求多,自然容易找到工作。一些传统行业,趋于饱和,就业概率自然很低。第二:传说中不存在的「我的邻居、我的同学、我的朋友、我朋友的同学」这些,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走势。而且他们如何关我屁事。

后记

为了生存,我们在进化过程中,习得许多认知规则,固化成自动化加工。这就使得我们存在太多思维漏洞,无法避免的认知偏差。学习心理学之后,对我帮助最大的是实验心理学,用实验思维分析问题,用心理学视角理解人的认知规律。一篇好的报道是一个严格的实验设计,立论清晰,论据充足。再看公众号文章时,可以带着这几个问题来分析,是否接受其观点。

ChangeLog

  • 191106 ZAPP 写完初稿,于兆维工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