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明很自由,为什么还是这么痛苦?」,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在这个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视角,他提出一个标新立异的观点:现代人普遍的抑郁,不是被压抑得太多,而是被要求得太多。

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想象一下我们祖父母那一辈,当时的社会公约是「你不可以」做这个,「你必须」做那个。那时有明确的社会规范、道德禁令、权威规则。虽然压抑,但为人处事的边界清晰无误。再看看我们如今的生活:社会告诉我们「你可以」做任何事,「你能够」成为任何人。现今我们的选择无限,可能性无穷。看似自由,但为人处事的边界模糊了很多。

通过比较上面两种不同社会的意识形态,韩炳哲敏锐地发现,我们从「应该社会」进入了「能够社会」。精神分析流派认为,心理问题源于压抑 —— 是那些被压抑的欲望在潜意识中作祟。韩炳哲从社会现象入手,发现如今抑郁症患者的问题不再是「不能做什么」,而是「什么都能做,但不知道该做什么」。

积极性过剩

这就像以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画地为牢的监狱,虽然痛苦,但一眼望去,墙就矗立在那边;我们现在的人们仿若身处无边沙漠,自由、洒脱。沙漠上还长满了励志、热血的大喇叭,24 小时无休的扯着嗓子冲你喊,「做最好的自己」、「你可以的」、「没有什么不可能」、「撸起袖子加油干」。一个个糖衣炮弹,飞扑而来。过于密集的炮弹无形中构造了一道屏障,让我们看不清方向,寸步难行。韩炳哲指出,这种「积极性过剩」正是现代抑郁的根源。

这方面社交媒体「功莫大焉」,它们推波助澜、加足马力的制造着「选择的暴力」:在平台上,无数的生活方式供我们观摩,无数的成功案例供我们模仿,无数的可能性让我们纠结。

我们可以试着回想一下,是否有类似的体验:明明有很多选择,却感到无比焦虑;不断告诫自己「我应该更努力」;无法对任何机会说「不」;和别人一比较,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好,还能更好。这些都是我们早早陷入「能够社会」陷阱,落入自由沙漠的征兆。

上面的征兆只会让我们产生无力感,但危害还不仅于此。韩炳哲说,最可怕的是,在能够社会,我们成了自己的老板,也成了自己的奴隶。以前老板压榨我们,我们可以反抗、对立或辞职;现在我们压榨自己,无处可逃。这种自我剥削比外在压迫更为致命,因为我们会误以为这是留给我们的自由,这是我们的权利。即使失败,我们也会觉得这是我自己的责任,让我们更为自责。在能够社会,我们找不到明确的敌人,只能攻陷自己。

奖赏危机

此外韩炳哲还提出另一个困境:奖赏危机。以前的人有父母夸奖,有老师认可,有朋友扶持,有明确条条框框,定义前行的路。现在呢?父母让「我们自己定」,老师说「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成功标准更是变得多元多样。结果呢,我们只能不断自我激励,永远无法自我满足。就像在跑步机上狂奔,永远看不到终点。

这就像现在的工作永远无法真正「完成」。以前工匠做完一把椅子,椅子就是椅子了;现在我们输出一个文档,写一个方案,不知道会在哪里产生作用。以前农民收完庄稼,就是收获季;现在我们完成 KPI,还有更大的 KPI。没有真正的完结,就无法享受真实的获得感。

depressionFactor

小结

从社会的变迁、从时代的特色,韩炳哲洞若观火的指出:这不是我们个人的失败,是整个时代的困境。即便我们得了抑郁,也不是因为我们不努力、不坚强、不积极,是因为被要求承担的太多,被期待捧得太高,我们只是在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里迷失了方向。

其实在这样一个什么都可能的时代,最重要的是知道什么是不可能的,什么是不必要的。我们的抑郁,是因为我们想做得太多太多。痛苦,不是不够自由,而是过于自由。

真正的解脱,不是获得更多选择,而是学会更好地选择。如果这些思考让你有所触动,不妨放慢脚步,问问自己:今天,我可以对什么说「不」呢?

ChangeLog

  • 250818 zapp 通修整篇稿件,发布成文。
  • 250816 zapp 与 Claude 4.0 Sonnet 一起完成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