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是高考毕业季,新一批花骨朵要报考大学,本科的花朵们面临着或工作或考研的抉择。大家对心理学了解的话,会发现高考选择心理学的比例异常少,到研究生阶段却有「为数不少」的跨专业同学来心理学专业报道,像我接触到的,就有韩语、美术、医学、法律、物理等,包括我自己也是从化学转到心理学领域的。深入分析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发现它涉及的是「人生发展无人区」与「人生发展追求区」的跃迁。

说到「人生发展无人区」,是当我们高考结束报考大学,或者我们身处大学校园,会发现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所做的选择,已经远远超过我们父辈、周围戚这一辈所处的阶级和阶层。他们很难再为我们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来帮助我们进一步发展。而从小学到高中,不管是父母还是学校、社会给我们提供了足够多的资源,或者说指定好了一条路线让我们拾级而上。我们就像在一个架设好的脚手架上面攀爬,等我们考上大学,爬到一定高度后,发现上面没有了「墨守成规」的路,开始需要我们自己独立摸索、探索,我们处在半空,周围茫茫荡荡,如同身处荒漠无人区,这就是踏入了「人生发展无人区」。

处在「人生发展无人区」的特点,是不管父母、亲戚还是身边朋友,很难再帮我们选定一条清晰无误的发展道路,这时候比以往更需要我们自己加以抉择。我们的人生是由无数个选择构成的,多个选择的组合决定着我们一生发展的水平或高度,其中最核心的选择也就七八个。比如说我们选择在哪个城市读大学、读什么专业,本科毕业后是选择读研还是工作。如果工作,选择什么城市,第一份工作做什么。接着是结婚,在哪里定居,跟谁结婚,几个简简单单的选择,就决定了我们人生能发展的水平和高度。这些重要的决定,往往左右着我们的人生道路。而身处无人区时,目标不明,缺少动力,看不到希望,此时容易做出冲动选择。这也是前面提到的一个现象,本科报考心理学专业的同学少之又少,因为这个专业没有前景、身边人没有参考、周围亲戚的建议中压根就没有这一条。

人生发展无人区对我的影响也非常大,一念之差,一个不慎的选择,前前后后花了七年时间才跳出旋渦,逃出飞轮。我高中阶段目标还算明确,坚定的要考「xx大学」,要去修飞机,感觉很酷。高中三年都是为这个目标而学习的,但天不遂人意,命运使然,选了化学作为专业。大学阶段总结起来,就是除了不学习,什么事都干。在大学目标不清、方向不明,已经不知道为什么学习,班级四十多人,成绩排在倒数。浑浑噩噩几年,眨眼到了毕业时节,匆匆忙忙挑了份工作,奔赴下一段旅程。

本以为切换身份后,虚度、迷茫会消失,其实并没有,反而变本加厉一降再降。像大学一样,总结的话,就是声色犬马,无所事事。当时在一家化学制药的研究公司做医药研发,钱不少,很辛苦。每天四点半下班,到家之后,在网上东瞅瞅西看看的打发时间,安逸舒适的状态。自我满足又颇感无力的状态持续一年多,痛下决心要逃离的诱因是化学药剂对身体的侵害,不忍回首的经历。

甩开化学的羁绊,就要切换环境,改变情境。我们人生发展是有周期的,不同的周期,焦点问题不一。我当时做了一个很简单的思考,三个月时间备考研究生,什么专业机率最大?就心理学吧,还算简单。考上心理学研究生那一刻,于我而言,就下决心不再重蹈覆辙,要追求到真正想要的事情,算是迈上了「人生发展追求区」的荡荡坦途。

我在人生发展无人区追求的很简单,谁给钱多给谁干;在人生发展追求区,选择心理学,想要的是有趣。有趣的定义是在这个操蛋的时代,还能保持真诚,保有一往无前的心力,拥有和自己较真的心气,就是有趣的表现。我也像跨考心理学的同学一样,觉得心理学能帮我找到人生发展的方向,人生发展的目标,所以这个阶段被我称为「人生发展追求区」。初到心理学门下,像海绵一样,不加选择地吸收任何能接触到的知识。有了前车之鉴,读研像坐班,开启苦行僧的生活。每天八点半到实验室,九点半回宿舍,低头猛进学了三年,不时成长,偶有精进,也还不赖。

研究生毕业后如愿选择到满意趁手的工作,如同自己创业,每天九点到公司,晚上九点骑车回家,日复一日,全身心投入工作中。那时候觉得所学有了用武之地,找到了施展拳脚的空间。随着在心理学领域工作时间的增长,接触不少需求,交付很多项目,发现能切实解决的问题少之又少,能落地的方案极其有限。开始对心理学的应用前景有所动摇,对工作价值产生怀疑。

复盘过往,让我思考「人生发展追求区」是否真的存在,还是我构想出来的一个缓冲区而已。此时给我带来启发的是阳志平老师在「人生发展学」中提的一个概念「人生发展根据地」。在我看毛选的时候,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个概念。

毛主席作为千古一帝,两件事做得非常对,一是统一战线、统一农民思想,这部分决定了后继的丰功伟业。另一个是有自己的根据点,从井冈山发家,星火燎原次第铺开,拓展周围版图。对我的启发是不要盲目追求够不到、摸不着的「人生发展追求区」,而是要建立好自己的人生发展根据地,一个虚、一个实,二者云泥之别。人生发展根据地才能让我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跨出无人区、迈过缓冲带。根据地的概念,其实是要有自己的地盘,在这个基础保障下再向外探索。有句老话讲: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个就是自己的后勤保障,为我们提供对冲风险,支撑着我们去做额外探索。

回顾过往,我一直缺少一个根据地,总在空中飘飘荡荡,过往的努力无法生根发芽,时间一长就付之一炬,云散烟消。说到根据地的假设,有个作者曾说「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对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我们招兵买马的粮草弹药是什么呢?毋庸置疑是资本,资本肯定算粮草、是弹药,但既然在讲人生发展,这个粮草弹药应该是人生资本。阳老师在《人生发展学》中提到人生资本总量的概念,它分为四个维度:心理资本、技能资本、人力资本以及文化资本,四个资本的合力构成人生发展的资本总量。建设好自己的人生发展根据地,是要持续积蓄人生资本总量,升级认知层次,构建「作品矩阵」。说了这么多,其实都是废话,如果你也有同样的困惑,和我有着类似的过往经历,送你两个字:行动。行胜于言,干了再说。

ChangeLog

  • 231101 zapp 根据在公司内部分享的「反心理学的人生发展心理学」总结前半部分,汇稿成文。本文使用 OPENAI 的语音转文字 API,将分享的语音转为文字,初步修改后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