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理学领域,人类有一个明显的特点稳态系统,我们的身体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系统。举例来说,体温稳定在 37 度左右,心率在 40 至 150 之间,血液 pH 值约为 7,血氧水平保持在 95 至 99 的范围内。这些指标偏离正常值时,我们的身体立即进入调节模式,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这就是稳态的体现。

稳态包含失衡和平衡两种状态。我们的身体的调节能力,体现出它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在这两种状态间转换。当吃饱或清晨醒来后,我们处于平衡状态,饥饿时则为失衡态。饥饿驱动着我们去进食,这是由代谢和生物钟控制,生物钟调节着我们日常代谢的节律。

饮食、饮水、睡眠的满足标志着重回平衡态。我们既然有生理上的外稳态,必然有心理层面的内稳态。两者相似,区别在于外稳态由代谢引发,而内稳态源于心理因素。概括来说,生理和心理因素可以形成一个二维矩阵,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情绪、压力和动机。譬如我们的饮食、睡眠受「代谢」影响,而「外在刺激」如看到饮料广告会激发购买行为。同样,电影院里的爆米花香味,即便我们不饿,也会促使我们拿出钱包。

而心理因素则受「比较」和「欲望」驱动。我们通过比较,评估自己在社会所处的地位和水平。现在的社会主义,我们都是按劳分配,而「比较」能帮助我们确定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若我们处于较低地位,便会努力争取更多资源;若处于较高地位,可能稍有松懈。因此,比较成为我们认识自我的工具。

「比较」作为衡量个人社会地位的尺子,解释了金钱成为成功和幸福的量化标准。因为幸福难以量化,而金钱易于量化。然而,幸福没有绝对标准,这种不确定性会产生未知和不安,驱使我们量化许多事物以便于比较。

比较的根本原因是社会资源的有限。如果是在共产主义社会,资源按需分配,竞争和比较可能会大幅减少。但在现实中,我们常常向上比较,就像田忌赛马的翻版,拿我们的劣势与他人的优势比较,这常打破我们的平衡态。

另一个心理因素是欲望。我们的生理行为旨在储存脂肪以安稳度日,而心理上的欲望则是存储「利益脂肪」,如社会地位、头衔、成功等。这些欲望同样会打破心理平衡。

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感受内外环境的信号,并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处理过程就包括比较、欲望、刺激和代谢,这个过程往往会触发「失衡态」。失衡后,结果分为积极或消极,如比较赢了带来积极情绪,输了则导致消极情绪。或者欲望得到满足或挫败,同样影响情绪状态。

积极情绪下,如文章被接收,我们会去庆祝,这种积极情绪持续时间较长。而消极情绪,如文章被拒,可能导致一段时间的反思和行动,但消极持续时间较短,很快就会通过认知调整会平衡态。若负面情绪长期持续,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从消极的失衡状态恢复到平衡态,我们需要依赖「经验价值清单」,构思我们调节的方法。例如,考试失败后,我们会回想以往的应对方式,如过往的后果,以期能调整心态,重回平衡。这些应对策略构成我们的「人生脚本」,早期形成的行为模式,对我们的行为产生长期影响。

经验清单之后,还有反馈系统,由它评估行为结果。基于反馈,我们判断是否恢复平衡或继续调整行为。正向反馈能促使负性情绪消失,恢复平衡;负向反馈则激发新的行动。这是一个循环过程,直至达成平衡。

但这种调节可能成功或失败。生理调节失败的例子是极端天气中野外跑步的运动员体温失控,导致死亡。心理上的例子,如范进中举,极端的喜悦无法承受,调节失败,最终发疯。

总的来说,我们的行为是在失衡态之后发生的。无论是内稳态还是外稳态,行为的目标均为积累脂肪,体现了「利己」的本能,是我们行为的起点,而社会资源有限是这一行为的核心缘由。

而行为的终点我觉得最好的代表是「横渠四句」。古代大儒都追求「内圣外王」,或者说「出世入世」,这是儒家思想提倡的立德、立功、立言。横渠四句,是北宋理学家张载流传下来的,使命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掷地有声的四句话,就是我们行为的终点。

我们大部分人都处在这个起点和终点之间,有的人偏左,有的偏右。整体来讲,行为还是受到利益的操纵。就像司马迁写的一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的流动都是因为一个「利」字。

行为发生在失衡态之后,情绪则是在比较、欲望或者刺激、代谢的阶段构建出来的。比如欲望被满足,就是积极情绪;或者比较赢了,亦是积极情绪;比较输了,欲望没满足,皆会引发消极感受。处在消极情绪中,就会催生压力。如果调节成功,压力自然而然消失;调节失败,压力就会累积,是导致心理健康的原因。

整体模型清楚的解释了行为是如何发生的,压力是怎么来的,情绪是怎么建构的,这就是心理学的底层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我们能洞悉到我们人的本质是「弹簧人」。作为弹簧人,可以承受外部的压力,或者感受着外在环境的改变,这些都体现在「内稳态」和「外稳态」之间动态的调节。

underlyingModelOfPsychology-240121

ChangeLog

  • 231229 zapp 公司内部换脑大会,进行「心理学底层模型」的分享,分享核心模型源于「人的全景」。
  • 240114 zapp 根据录制的语音,使用 GPT 转成文字,GPT 稍加修改,人工修改一遍文字发布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