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博文来自于公司内部的一次分享会,改编于文字讲稿。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歪解心理学:求解人生难题。这个是我歪解三部曲的第二讲。上一次讲的是心理学在产业届中应用,当时致敬的是邓巴数字,邓巴数字是 5-15-50-500-5000,我提出了自己的数字理论,16-4-2-0-42。

邓巴教授写《人类的演化》这本书时,提出了两个关键模型,我们祖先智人之所以打败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和非洲猿人,其实受益于这两个模型。就像毛主席之前也说过: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这两个模型,一个是大脑容量有限假说,邓巴教授根据这个假说,推演出来了数字「150」。另一个是时间分配模型,今天给大家的分享,部分致敬「时间理论」。

本次分享从一个词开始,就是「异化」,异化的数字代号是 9527,这个数字是电影「监狱风云」周润发饰演的犯人钟天正,他的服刑编号。

提到犯人,监狱的管理是去人格化、去人性化的,犯人完全是劳动机器,每天的工作就是做数据线、充电宝、做衣服、做小手工,其管理模式就是异化的典范。

说到互联网环境也是充斥着异化现象,我们比较熟悉的有 996、大小周,还有阿里的「花名文化」、「破冰文化」都属于异化的践行者。

现在大家应该都清楚「异化」的定义了吧?我这里采用的是社会批判学家罗萨,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中提出的,指:人们自愿做那些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其实关于「异化」的讨论,早已有之。现在的全球化、市场化的劳动大分工,也是在推行异化的专职酷刑。马克思和毛主席都是反推劳动分工造成人性异化的,譬如毛主席在一个指示中提到:亦工、亦农、亦军。

了解了异化,我们都想知道异化产生的原因?结合上面提到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它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加速,社会加速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体现。我们都知道,社会加速的第一驱动力是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现今动辄上九天、下五洋的推手,它的快速更迭又影响着社会变迁。提到社会变迁,微博的实时热点最有说服力,几分钟前的热点,一低头的时间就退出了视野。

同时催生了诸多新兴职业,放到十几年前,我压根不敢想象,电竞游戏能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能变成正经职业。社会变迁,加速社会阶层的流动,进而又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旋律,即生活步调。

科技进步的巨轮一旦转动,就无法停止,那社会阶层就难以固化,生活步调就此一路高歌猛进,在这个巨轮带动下,形成了一个恶性飞轮,叫非酋模式。

这个飞轮旋转产生的漩涡,就诞生了异化。异化对我们有几方面的影响,它影响着人际关系、和物的关系、对空间的理解、对时间的分配以及关于人性的认识。

譬如人际关系,我们租房,同一个屋檐的室友,一年也说不上几句话,但网络上,远在千里的朋友,却聊的热火朝天,异化让人与人之间失去了链接。

像物的关系,比如我父母那代人,他们一个手机能用 5 年,坏了想着去修理。到了我们这一代,手机功能还没研究明白,出了个新品,就说再见了。我们和物品之间是纯粹的工具关系,无法再产生感情的寄托。

异化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时间和人性。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感触,就是时间不知道去哪了。事情越做越多,可用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就像我们把时间白天交给工作,晚上交给手机,那什么时候才能接回到自己手里呢?

说到时间,我上面提到了「时间分配模型」,人类是受制于这个模型的,就像圣经有一句话所讲:万物皆有定时,万物天下万物定有定数,即便科研发现人类最长寿命能到 150 岁,又如何呢?

每天只有 24 小时,可用的时间,沙子一样,从手缝悄咪咪溜走。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很多冲突是源于可支配的时间有限,与我们想做的事情太多的一个冲突。

就像我们常说,生活不如事,十之八九;生命苦短,忧愁时多,这一短一多,就反映出了冲突。我们熟悉的 DSM-5,上面列出了十多项障碍,在现代社会形成的障碍,其中一个根源我理解为时间。例如很多人习惯晚睡,只要没睡,一天就还没结束。想挤压睡眠的时间,为自己而活一会。殊不知,有些障碍却是睡眠问题引起的。去年去回龙观医院,看到睡眠障碍科室前,稚气的面孔与日剧增。

另一个根源,我比较认同,莫里斯比较动物学的视角,就是动物园里很多动物,它存在异常的行为模式。而这些行为在真正大自然中,是不会出现的,这是因为关在动物园的狭小、密闭空间,才出现的过度寻求的刺激行为。

反观人类,我们带是石器时代的大脑,遭遇了现代文明,大脑还无法适应信息浪潮。我们被困在钢筋丛林的人类动物园中,也就好理解这么多「行为扭曲」、「心理扭曲」的现象了。

跑的有点远,说回时间。经常听人说到:听了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然后一句:如果能重来,我要……之类的。下面这张图,就解释了这两个问题,横轴是时间跨度,对应着认知能力发展的曲线。蓝色线是对世界的认知、对自我的探索程度。

时间曲线

可以看到图片中,待我们风烛残年时,对世界真实运作的规律,才摸到些许门道,所以这个部分,就是后悔区。前面青年时期,是我们能力发展的巅峰,对应的却是对世界的懵懵懂懂,存在着注视不到的思维盲区。

就像我奶奶经常对我讲,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这个岁数,你就该知道,我跟你说有多对,多穿点、早点睡,知道不。可是,拜托,我生龙活虎的年纪,处于认知能力发展的巅峰,冷?老子还怕冷吗?熬个夜,有啥?

所以这个部分,就是听了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称为自大区。

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就想减少这种偏差,找到这个暗门,尽早进入真实世界。在还未被完全同化、石化之前,提升对自身的理解,对世界的认知,将时间把握在自己手中。世界运作规律太大,先从对自身的探索开始吧。

所以我想到,心理学可能对我会有帮助,就投靠到心理学门下。我本科化学出身,毕业后在研究院里面做医药研发,但化学帮我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所以我否定了我的学科。我们学的很多学科都是为了救人、帮别人,只有心理学能做到救人助己。

我寄希望于心理学,帮我解决这个困惑,提升对自身的理解,因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学科。但现在看来,心理学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无用之用」,我们来拆词释义,什么叫无用?无用的同义词是没用,对吧?没用的同义词是废物,我看来心理学就是没任何用处。无用之用这句话出自老子,他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后人听了无用之用,又补了一句: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说到「用」呢,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有用,一个是大用。心理学本身其实发挥不出太大价值,如果想发挥作用,需要找到一个落脚点。

心理学在消费行为学或者消费市场发挥着很大作用,是因为心理学有了这个支撑点,这个是它的「有用」。另一个比较大的应用范围是人力资源管理,或者说组织行为学,都是在明确场景中,找到契合处。

什么是大用呢,对我来说,是人性观和世界观。比如我们怎么整体看待人性,怎么综合评估人,用什么模型、什么维度来判断。心理学有大五人格、有 16PF,也有中国人特有的大六人格,但这些模型在我看来不够简洁、不够优雅,缺少规范。

我个人比较喜欢四象限模型,4 个象限、2 个纬度,足够简洁、规整。譬如游戏中用到的巴图分类法。

它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对人感兴趣,还是对世界感兴趣。另一个维度是:行动和交互。比如对世界感兴趣,同时有很高的行动,这个是成就者。对人感兴趣、有很多行动,是杀手,也就是喜欢竞争。对人感兴趣,却喜欢交互的是社交者,最后对世界感兴趣、又想与世界互动,是探索者。

总结下来就是玩世界、还是玩人,是与人玩,还是与世界玩,是不是足够优雅。

不过对我来说,实操性比较大的,真正影响比较大的,或者说真正受益比较多的是我自己的一个教育观念。我觉得「稍安勿躁」是一个很好的、能够体现出来价值观的一个词,就是我对教育观的理解,

不过对于受益比较多的,是身份的转变。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到主动探索者,最后想成为一名创造者。

比如我大学时期是一个典型的知识被动接受者,很困惑学的这些知识用来干嘛。现在,自己有很多感兴趣的领域,开始变得主动探索,这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知识是不是必须要积累的?

对这个问题的认知,会影响到我们的行动力。如果认为知识必须积累,才能进行下去,那当我不具备一个学科足够背景知识时候,很容易陷入行动瘫痪,就不会再做主动探索的这个动作了。

比如我们现在的研究方向分为三种类型:极小、极大、极复杂。极小指的是原子、分子层次这种微观粒子上的研究,极大是宏观的宇宙、太空的探索,极复杂研究的是生命、社会、心理这种层面。这些研究哪有答案可言,只能通过探索来佐证部分猜想。

另外李约瑟问题也能做出解答,李约瑟提出: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诞生在欧洲,而不是在中国,因为中国的知识积累一直没有断过,中国的朝代一直在交替。

最后是创造者,格雷厄姆认为创造者是黑客与画家,我喜欢的身份是程序员与作家。这两个职业是在精神世界内构建作品。创造者追求的是智识的激荡、心流的体验。

不过这些比较虚,我在想有什么方法,能让我朝着一个目标不断践行,对这些身份进行测试。怎么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这里借鉴阳老师提出的一个概念:人生资本总量。阳老师说,我们整个人生都是在积累人生资本。人生资本参考,布赫迪厄在「资本的形式」中提出的分类,可以包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以及技能资本,不同形式的资本都是可以变现的。

对我来说,我想积累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和技能资本。

社会资本解决的是你认识谁、你认识多少人的问题。大家应该都同意社会资本能变成资本,对吧?也就是人脉资源能够变现,在中国靠人情与面子的社会更是如此,包括费孝通老师写过我们的社会是差序格局。另外例如百度的北大校友圈,华为的华中科技大学校友圈,这些都是社会资本。老话说朝中有人好办事,也是同样的道理。

越是无法用技能、能力量化的行业,越能凸显社会资本的重要性。比如艺术、影视。

说到心理资本,大家不禁疑惑?为什么心理也能成为资本呢?有同学可能觉得我心理正常就好,没问题就行。

其实心理资本最早出自英国 2008 年发布的一个「心理资本与幸福」的前沿项目。举个例子大家可能就明白了,去年有一个比较火的词是「认知贫困税」。国家一直在扶贫,但光扶贫是不够的,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贫困、物质匮乏的状态,会出现行为短视、漠视希望等异常行为,包括认知资源衰退,这些可以说是国家精神资源的浪费。

所以心理资本也是重要的资本,对于心理资本的关注,其实也和心理学研究取向的转变有关,二战后,心理学家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士兵缓解应激、PTSD的影响,学者们的兴趣都处在消极心理学领域。近十几年前,随着积极心理学的推进,研究者开始关注正常人,想让正常人保持着积极的心理状态。

所以心理资本不光是性格好,它包含我们的认知能力、思维力、决策系统、心理韧性、这些都属于心理资本的构成。心理资本解决的是:不忧不惑不惧的问题。

给大家举个例子,苏轼有一个好朋友叫佛印和尚。有天苏轼觉得自己参透了佛法,就写了一首诗,其中后两句是:八方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这句诗写完之后他很满意,觉得自己达到了宠辱不惊,悲喜不动的状态,就叫仆人把这首诗送到佛印那。佛印看完后,回了两个字:放屁。

苏轼特别生气,乘船而去,登门理论。佛印闭门不出,在门口贴了一个纸条。上面写着: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轼立马就领悟到了,自己的境界修为还差的远。

另一个例子是王阳明,心理资本非常高。他创办了阳明心学,还被称为书生将军,其实他带兵打仗的经验不多,但 40 多天内,就平定了宁王叛乱,可见龙场悟道后,面对风浪,指挥自如。「此心光明,夫复何言?」,这是王阳明临终时不算遗言的遗言,这是达到了真正的「此心不动」,淡定从容的姿态。

再说一下技能资本,解决的是「自学的能力」。珀金斯在他的著作《为未来而学,为未知而教》中提到,我们现在学的很多知识到未来是压根用不到的,包括大家都有很多亲身感受。技能资本分为软技能和硬技能,软技能是「听说读写」的本事,是有一套自己的「动力系统、情绪系统、决策系统」。硬技能说的是我们的职业技能。

社会变迁如此之快,催生了许多新的知识。技能资本的核心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问题是单一学科没办法解决的。所以我喜欢元学科的概念,只有元学科才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综合性问题。

我的元学科分类是: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文学、数学、英语。家里 300 本书大概分类的话,基本是围绕这 5 类学科的。这个是我理解的技能资本,社会变快之快,要有一技之长傍身,所以我致力于做一个心智上的手艺人。

以上,就是我对人生资本总量的一个理解。人生资本总量我想它应该有一个公式。

capital = awx

技能资本对应着「x」,它是在「0-1」之间,我们能力的增长,无限逼近的话,也就是 1。「w」是社会资本,假设有很好的社会人脉资源,是轻易能够弯道超车的,从一个赛道切入到另一个赛道,所以它的量级是「1-10」。「a」是心理资本,在我理解是一个正负号的。如果我们心理出现问题,那整个人生的资本就变成了负债。

学心理学时候,有一个鸡汤概念是「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提倡自主、归属和胜任。这个三个资本很好的对应这三个词,自主是心理资本,归属是有良好的社会资本,胜任是说有专业的技能资本。

如果大家在工作中,能获得自主感、归属感和胜任感,相信大家是幸福的。

最后的最后,我一直在上下求索,有关人性的认知,有关自己的理解。有一个词能够总结我现阶段的感悟,这就是出自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的一个词,「内圣外王」。它说明既要有入世的圣贤之心,也要有出世的处事哲学。

ChangeLog

  • 211201 ZAPP 通篇修改用词。
  • 211201 ZAPP 精修用词、用语,改到 1/2 位置。
  • 211129 ZAPP 根据公司内部讲座内容,整理成文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