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问及什么是智慧?答案千人千面,莫衷一是。马奇,这位管理学大师,大师的大师,写道:智慧的两个要素在于「适应环境」与「优雅地诠释经验」。对于智慧的认识,他在《经验的疆界》中将追求智慧的人分为三类。

第一类:笛卡尔信徒,擅长一板一眼的演绎,分析数据、假设检验、证明定理。第二类是:叙事者,爱好琢磨语言的细微之处,并挖掘意义,典型如弗洛依德。第三类:理论家,理论性强,偶尔搞搞实证研究,关注研究对象的适应机制。

对于智慧的理解,我喜欢将其分为:「书本智慧」和「街头智慧」。

学习有多种方法:可以通过读书向书本学,通过观察向别人学,或者复盘向自己学。读书,是我们多数人走的路,书本智慧脱胎于「课本知识」。书本内容传递的是理论、方法、是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而书本智慧,如果脱离实际应用场景,就像纸上谈兵。「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诗人陆游如是说。

「街头智慧」被认为是一种不按章法、不按常理处世的智慧。对这种智慧印象深刻的是电视剧「毛骗」。剧中几个街头小人物,充分利用「街头生存法则」,干了一件又一件件大事。有人认为「街头智慧」是各种小聪明、小机灵,不过其中门道,着实不少。街头智慧可以说是在摸爬滚打过程中,与真实世界碰撞出来的一套生存法则,是实践踩出来的各种捷径。

借用寺山修司《扔掉书本上街去》这个书名,我们需要同时掌握「书本智慧」和「街头智慧」,才能更好的在这个不确定性的世界找到「一叶扁舟」。就像世界上最会开车的人,不一定能讲清楚汽车的原理;能讲清楚汽车原理的人,也未必是最会开车的人。但如果我同时会开车,也懂原理,就能灵活应付各种不同的路况,不用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敢涉足深水区。

应用心理学想要开枝散叶,需要结合两种智慧,才好落地扎根。心理学课本能提供的是方案,仅仅是方案。至于方案如何落地,如何与行业进行深度绑定,如何具有行业特色,就需要深度潜入行业内,进行改良。

心理学的「书本智慧」体现的是「理论」,「街头智慧」讲的是「运用」。所以应用心理学要培养「行业的专家」,而不是「心理学专家」。「专家」变成了贬义词,一部分原因也是「脱离街头」,不切实际。与行业结合的方案才能凸显生命力,就像做产品要做「面向市场化的产品」一样,方案也要考虑「可供性」,便于行业的融合。

一个好的产品有几层价值,其中「书本智慧」体现的是专业价值,「街头智慧」保证的是市场价值。

ChangeLog

  • 211213 ZAPP 润色部分语言。
  • 211212 ZAPP 写成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