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教义规定了七宗罪:色欲、贪食、贪婪、懒惰、愤怒、妒忌、傲慢。认知上,我们同样有着七宗罪,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出厂 Bug。人类的进化过程为大脑预设了许多认知捷径,也埋下了很多认知偏见,这是本能的思维过程。我们日常生活中,遭遇信息轰炸,时刻都在抉择。这个时候,要认识到人们存在许多先天认知缺陷,如强加因果、证实性偏见、归因误差等等,这就是我们自诩的有限理性。我们应清晰地认知大脑爱捷径,理解无意识系统的强大,时刻警惕着大脑宕机。
证实性偏见
证实性偏见:人们更倾向于相信那些能够证实他们先入之见、假设和个人信念的信息,而不管这些信息是真是假。情报分析人员会较多地受次影响。
人们有一种自然的倾向,就是注重证实他们早已相信的正确假设,更重视那些支持这一假设的证据,忽略那些负面信息。情报分析人员更要避免证实性偏见的影响,先入为主会影响做出相对客观的结论。
锚定与框架
锚定是是我们后面的选择,会受到前面初始数值的影响,比如让你估计一件陌生商品的价格,估算之前需要先写一下自己手机号的后三位,后三位数值较大的同学更容易给出较高的商品价格。后三位手机号就是锚,左右着我们对商品价格的判断。再比如,让你在 5 秒内猜一下「1 x 2 x 3 x 4 x 5 x 6 x 7 x 8 = ?」这个答案,收到前面数字的影响,我们估计的值往往会偏小。
框架是我们在做出选择的时候,面对收益与损失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接种新疫苗。75% 可能性你会安然无恙,并且对病毒产生免疫。
保守预防方法。锻炼和饮食增强抵抗力,有 60% 可能性你会染上病毒,并有生命危险。
面对这两种选择,大部分人会选择接种疫苗。到了下面这种情况,大多数人会选择保守方法。
接种新疫苗。25% 可能性你会出现反应和并发症,严重者会死亡。
保守预防方法。锻炼和饮食增强抵抗力,有 40% 可能性你躲过病毒的威胁。
过度自信
69% 的驾驶员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要「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在美国的车主当中,这一数字为 93%。稍为仔细思考一下,我们就能明白,这个数字不符合统计常识。就像经常说的一句话,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个例外。
认知吝啬鬼
杰克正看着安妮,安妮正看着乔治。杰克已婚,乔治未婚。请问是否有一位已婚人士正看着一位未婚人士。你的答案是「是」、「否」还是「不确定」呢?从表面意思来看,不确定是最稳妥的,因为安妮的婚姻情况未知。仔细思考就能清楚,不管安妮如何,都会有一位已婚人士看着未婚人士,安妮的状况不是已婚,就是未婚。
无视基础概率
「某某人」统计学:由于某些人知道一个「某某人」与某个成熟的统计学趋势相左,这个趋势就会被人怀疑。如你说服务业的就业机会在扩大而重工业则在缩小?这不对,我就知道「某某人」上周四在一个钢铁厂找到了工作,当我们面对和过去观念相背、又是强有力证据时,无所不在的「某某人」就会跳出来否定这些统计规律。对大多数人讲,个案证据好像是摸得着、具体的,而概率证据则是摸不着、不确定的。这一错误的争论模式在于人们不知道如何处理概率信息。所以统计学讲究的是总体的概率,不考虑个体的情况。
假设 XYZ 病毒能引起严重疾病,该病发生率为千分之一。假设有一种化验方法,可以精准检测到该病毒。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携带病毒,一定可以被检测出来。但是该项化验的假阳性率为 5%,即健康人接受该项化验,会有 5% 的可能性被误诊为病毒携带者。假设从人群中随机选择一个人进行检测,化验结果为阳性。那么,此人携带病毒的概率是多少?
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是说我们会将我们的情感价值附在物品上,也就是一件物品我们拥有之后,这个物品的价值会高于实际价值。在网上很多二手物品的估值其实远高于其实际价格,是主人附加了情感价值在其中。
明末清初很多文人士子、平民百姓,为了「留发不留头」而送命。这也是典型禀赋效应的存在。所以我们逛商场,店员都会说的一句话是「试穿一下」。穿过之后,你会觉得这件商品的价值就是合理的。
沉没成本
来都来了,很好的诠释了沉没成本。我们可以做一个思想实验,你和你的朋友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看了十几分钟发现这部片子,拍的真差劲,不符合你的审美。那么这个时候,你是起身就走,还是会忍住看完呢?多数人考虑到电影票钱,会看到结束,即使在电影院浪费了两个小时。这就是沉没成本在作祟。
以上就是人类常见的七种认知偏差。认知科学研究到现在,对大脑可以总结为四个原理:大脑喜欢模式、大脑喜欢惊奇、大脑喜欢情绪、大脑是个吝啬鬼。大脑的种种,本质上还是进化的习得。就像大卫·赫尔所说,人类大脑所遵循的准则是:能不用,则不用,该用脑时也不用。
试想:
如果在丛林中遇到雄狮,当我那擅长内省、凡事深思熟虑的祖先还在思考接下来该做如反应时,恐已成为狮子的腹中午餐。但是,他那不假思索迅速逃命的表哥却得以幸在……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傻事》
2008 年金融危机时,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指出,那些根植于人性深处的缺陷,如自负、自私、贪婪、虚荣,正是推动我们经济生活前进的源动力。的确,正是这种种「缺陷」,让我们身处天使和魔鬼之间,既可仰首凝望一个更高尚的自己,也可俯身观看一个更真实、更平庸的自我。为此,就让我们带上对自己充满希冀而又清醒的认识,继续前行。
ChangeLog
- 201001 ZAPP 为同事科普「认知偏差」与「心智程序」,汇总成初稿。
- 201017 ZAPP 完善稿件,并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