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固然需要努力,科学的方法能让学习事半功倍。
睡个好觉
睡好觉,休息好,比大家想象的还要重要。已有很多神经影像方面的研究,证实睡眠对我们大脑健康的作用,高质量睡眠有利于我们清理大脑的垃圾,让我们睡醒后大脑变得清晰,充满能量,也就是整个人神轻气爽,精力充沛。总结一句话,就是不要熬夜,否则会变傻。
同时白天我们学习几个小时,也应该适当小睡片刻。就像《七堂思维成长课》所说,要战略性小睡,研究发现 25 分钟小睡能使表现提升 34%,警觉度提升 54%。60-90 分钟小睡足以提升记忆力。工作效率专家戴维·艾伦,《搞定?:无压工作的艺术》作者说,「他每天下午都小睡 25-45 分钟,效果比和咖啡好多了」。
我们的学习效果,可以打 0 到 100 分,如果我们非常努力学习,可以给 90 分,但是身体健康不好,就会大打折扣,乘以 0.2,就是 18 分。如果我们很努力,给 80 分,身体健康很好,乘以 0.8,就是 64 分。这就是其中明显的差别。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就会轻松很多,同时保持充足的休息,我们的目标是八个月之后的胜利,而不是近期一个月就有明显的质变。
每周复盘
刻意「停工」,时刻「复盘」,大脑更高效。生活在信息洪流中,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在算计如何充分利用时间,忙得晕头转向、不可开交,不停地输入大脑爱偷懒,我们工作记忆和注意系统容量有限,每天应可以腾出一点时间来充电和反思。如方程式赛车队赢得比赛,不仅靠速度,还有赖于「维修站策略」。赛车手每次进维修站停车并不会浪费时间,反而是高效、合理规划的赛车过程的一部分。这也是建议大家使用「WorkFlowy 记录法」,记录下自己的学习轨迹,时刻保持复盘、阶段性总结的习惯。
测验效应 & 认知学徒
国内的考试模式成就了一大批人才,虽然我们教育系统被广为诟病,但是这是学与教的问题,我们的考试本身作为一种测验工具,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我们爱恨的应试教育在于考试是教育效果评估的唯一准绳,反应出了单一化、功利化的绩效考核。考试和我们心理学中用到的各种智力问卷、人格问卷是一样的。设置考试这种测验的初衷,考是为了教,现在变成教是为了考。考试成就了大批中国学生,测验优势效应利于更好学习,给予良好反馈。但现今,中学老师为了高考而教,培训课程为了考证而开,政府官员为了 GDP 而干,表面精美的数据图表,背后是刀光剑影,高速扭曲的价值观。我们应该为「未来而学」,为「未知而教」。
现在的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是施与者 & 被动接收者。这种满堂灌输的方式,让我们失去了探索的主动性,抹杀了索取智慧的能力。老师-学生应建立一种对立关系,教学相长般偷师学艺。大家现在跟着我学习,我希望我们能建立的是一种「师徒关系」,学叔比你们年长,我有一些比较好的技能和手艺是对你们有帮助的,我希望你们能偷偷学去,然后利用到学习和成长上。而不是像外面的辅导机构一样,让你们不断输入、输入。
所以我常和大家说,我的角色是「脚手架」。我希望我们能摆脱传统教育思维,建立一种「认知师徒」模式。
认知学徒制: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柯林斯和布朗等提出的教学模式,针对教学过程,强调认知技能和认识过程的结合。其模式是在教学开始前给学生提供专家系统,以了解专家实践的思维过程,给学习者问题解决提供指导,为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关于学习的主流观念日益变成:从「情景学习」出发,当一名「认知学徒」。其中主要特征就是「脚手架支撑」。脚手架支撑强调的是对学习者提供整体学习方法的支持。提供给学徒的脚手架可以是建议或帮助形式,如相互教学中,给学生提建议;也可以是物理上的支持,如写作时所用的线索卡。当学生能独立完成任务后,脚手架就应该被逐渐拆除。我们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但是学校从未交过我们如何真正学习,提到学习我们想要的就是背书、背书。其实有很多好的办法,辅助我们的学习,尤其是在后谷歌时代,对于问题的分析、检索,是每位学生的基本功。大家如果能跟着我学个一招半式,自主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这是最好的学艺了。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的考试还是比较好的检验我们学习成果和能力的方式,所以大家不要害怕考试,平时给自己多做测验,相信测验效用。
成长型心智
前面提到身体健康对我们学习效果影响很大,心理健康同样如此。备考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焦虑,所以心理健康和情绪调节是必要的。这里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成长型心智,不要给自己设限,不要刻板印象的认为自己智商生来就如此,逃避挑战。要在自己的心智程序上安装一个软件,这个软件名字叫「成长型心智」,改变我们看待自己的思维模式。
同时我们需要给自己建立多个维度的评价体系,现在我们太依赖单一的评价体系,也就是用社会通用的标准来要求、评价我们自己。这样是很容易出问题的,因为单一维度评价容易出现极端情况,天平不稳定,易失衡偏激。最简单的就是「人比人」的问题,我们会想尽办法满足身边人对我们的期许,无形中就变成了一个紧箍咒。所以我们需要给自己找多个维度的评价体系,如果单一维度就像一个天平的话,那么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就像一个立方体,即便有某个维度你得到的反馈不是很好,但是其它维度是你擅长的,得到的反响很好,这样这个立方体不会坍塌,想对稳定。比如我们除了从父母家里人得到反馈评价外,还可以有自己身边朋友的评价,同学师长的反馈,自己的兴趣圈内的交流等,作品是最好的名片,去作品替你去社交,然后结合多个维度的评价会得到更真实的反馈。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部分都倾向于多源数据的结合。
输出倒逼输入
时刻想着输出,不要回避这个问题。大家最典型的就是我的书还没看完,没法写。我刚把课本翻完一遍,什么都没记住呢,写不出来。废话,你们即便看了五遍,还是记不住,写不出来。大脑很容易被欺骗,大脑觉得看了这页,就代表这页我学习了,也代表学会了,记住了。等到真正复述的时候,啥都写不出来,这就是老话讲的眼高手低。所以一定要时刻想着输出,输出遇到问题,再反过来倒逼我们的输入,针对性查找问题。这种学习方法才是高效的,上面提到的测验,就是使用测验帮我们筛查哪些知识点是我们的盲区,好去填补。
可能大家想的都是等我博览群书,胸有成竹,气自华的时候,再焚香、沐浴,坐定动手写。承认吧你们这样想,就是在逃避。正所谓千本输入,只为一本输出。我们要随时在输出和输入的状态间进行切换,只输入就像把笔记写在沙滩上,海水一来,什么都没了。对于艾宾浩斯来讲,这个海水就是时间。因为输入是没有止尽的,我们要目的导向,把初试的工作工作进行切分,然后其中一部分是需要背诵的工作,一部分是测验的工作,一部分是学习输入的工作,所以我们在输入的时候,就要同步输出为「卡片笔记」。只是普通的看书阅读,我们看完,能留下来的印象只有不到「10%」。但是一面翻书,一面记「卡片」,就会有很高的留存率。「卡片笔记法」非常重要,简单讲,卡片能封装整个世界。
So the best way to learn is to write!
总结:
- 成长型心智,完成大于完美。最小可用性法则,迭代才能出精品。
- 时刻复盘,阶段性总结,进行测验,学习更高效。
- 切换视角,目标导向,输出倒闭输入。
- 成长型心智,充足睡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都重要。
ChangeLog
- 200418 ZAPP 创建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