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是一种高患病率、高自杀率、高致残率和高疾病负担的慢性精神疾病。其表现主要是:情绪失落、兴趣低下、食欲不振、行动迟缓、睡眠较差、运动变少,甚至会伴有严重的自杀意念。从上述表现来讲,抑郁症患者行为上丧失了行动,出现精神运动性迟滞,大脑像被灌满了水银一样,无法快速运转。对于这种精神障碍,诊断手段仍以临床观察为主,而治疗也是多依赖医生临床经验,基于症状表现采用试错法调整药物。药物的基础上,再以心理干预进行辅助治疗。

针对抑郁症的不同症状表现,发展出不同方式的治疗手段。认知行为疗法主要关注抑郁思维有关的想法和信念。基本假设是:如果人们思考问题更现实,他的情绪就会变得积极。

不同疗法,依据的核心理论是不同的。行为激活疗法根植于行为主义的土壤,是一种短期结构化的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增加生活中的正反馈、减少回避行为、避免陷入沉思、脱离负性情绪,帮助患者摆脱当前的困境。

为方便临床医生的操作,经过多年发展迭代,该疗法提出十个核心应用原则,作为整个治疗方式的操作规范和应用框架。

行为激活治疗的十个核心原则

原则一:改变人们情绪体验的关键是改变行为方式

我们做一件事情的频率和强度,取决于这件事情唤起的情绪体验。比如刷锅洗碗,无法给我们带来享受的感受,所以大部分人都不喜欢做家务。像吃美食、运动、参加音乐会,都能立马引起满足、愉悦的体验,我们会沉浸在多巴胺分泌的快感中。只有我们体验的积极情绪达到一定阈值后,才更容易激活行为,自发的做一些事情。

抑郁症患者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获得快感的能力变弱,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情绪钝化。自然而然的,生活中的有效行为变少了,时不时就陷入独处、发呆的模式中。有研究者发现,抑郁患者的行为频率、体动次数明显低于正常人,并且行为节律也是紊乱的。

原则一的目的在于,让来访者重回正常生活模式,从与社会的交互中,获得积极的体验、美好的反馈。

原则二:生活的变化可能导致抑郁,短期的应对策略可能会让人长期陷入抑郁

患者陷入抑郁状态,往往是由于所处环境中,存在较多负性因素。自己又是易感特质,对负性因素反应敏感,缺少社会支持和必要的心理弹性。这就极易诱发出异常情绪反应,久而久之,畸变为异常行为模式,加重了我们与生活的疏离。

行为激活疗法基本原则是让抑郁的人们重回满足、有正向联结的生活。我们是社会性动物,不能把自己封锁在钢筋丛林的水泥房中。如果缺少与真实世界的互动,就会造成内心疾患。所以行为激活疗法更加关注,由负性事件引发的正反馈减少、惩罚增多、形成回避行为倾向,陷入情绪困境。

诸如学业压力、不平等恋爱关系、家庭重大变故等都会造成创伤应激反应。若不及时疏导,就会陷入「生活情境」 —「恶劣心境」—「异常行为模式」的恶性循环中。只有打破整个系统,激活行为,切换生活情境,重获情绪体验,才能缓解抑郁程度的加深。

原则三:针对特定来访者的抗抑郁线索,就隐含在他的重要行为发生前后

依循生活中的典型负性事件,比较前后行为频率的变化,就容易找到抗抑郁的线索。这个线索对应的是行动模式,能够治疗抑郁炎症的特异性成分。通过抽丝剥茧,辨析频率骤减的有哪些行为,如遛狗次数的变化、缩短朋友社交时间、回避人际交往等。这些前后的差异表现,预示着来访者陷入了精神运动迟滞的困境。

这些行为中,尤其重视的是先前带来正性情绪体验的行为,如同我们的情绪能量蓄水池。如今这个水池马上枯竭,只有激活特定的高情绪行为,细水长流,才能重焕生机。

治疗师与来访者沟通过程中,需要时刻探讨、交流的几个问题是:

  • 什么情形下,来访者抑郁的可能性会增加?
  • 什么行为会让来访者陷入恶性循环?
  • 来访者需要保持或增加哪些抗抑郁行为?
  • 应该如何让来访者坚持去做哪些抗抑郁行为?

时刻琢磨这几个问题,根据来访者的抑郁改善情况和情绪反馈,调整治疗的关键行为成分。

原则四:按照计划而不是情绪来组织和安排活动

患有抑郁症后,外界事物一夜间都失去了颜色,什么都不想再多看一眼。这个阶段,最难的就是调动来访者的情绪,激活有效行为。这种由内而外的方式往往行不通,可以尝试由外而内,先打破停滞的模式系统。最关键的就是开始行动,与其等着高情绪体验的行为被动出现,不如主动出击。即便缺乏心情和动机去做事,也要行动起来。行动过程中,才容易收获情绪反馈,积蓄能量,突防破局。

这就要保证结构化、程序化的日常安排,任务化整为零,每天都有固定安排,减少沉思静坐时间。做好行动规划,让生活有条不紊的过下去,一点点修正,慢慢就会重回正轨。

原则五:从小处着手,改变更容易

行为激活疗法重点落在行为上,就像耐克的广告语「Just Do It」。每天保持一个能够实现的最小行动,不会带来认知负载,再次陷入行动障碍。我们大脑制定计划,往往依据的是完成事情的那个点,这样的计划往往贪大求全,很快就不羁而终。

保持有意义的「最小行动」,不断刷到正反馈,慢慢完全沉浸在心流的世界,重获快感的能力。

原则六:强调行为的自然强化

行为主义看重对行为的强化和惩罚,认为习惯可以通过这两种方法来培养和改正。这些属于主动强化方法。强化是想要增加正性行为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惩罚为了规避不良行为的发生。为了让来访者更多的与真实情境互动,治疗师应该留心伴随行为发生的自然情绪体验,保持并增加这种核心成分的频率。强化注重的是自然强化,是行为发生后的自然反馈,无需刻意为之,只有这样的行为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持续下去。

原则七:做个教练

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关系,像教练与队员的角色。把治疗师比做教练,可以更好的理解自身定位。教练的作用是帮助队员成长,制定详细训练计划,打赢比赛、突破瓶颈。但教练从不加入队伍,亲自下场打比赛。治疗师往往是以中人之姿,为来访者答疑解惑,并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每一个计划都是一个实验,教练需要根据自己经验和学员实际情况,量体裁衣的制定可行方案。教练起到的是监督作用,可以设置关键节点,量化评估来访者的行为强度、频率、执行程度,为后续的调整作依据支撑。

原则八:强调解决问题的实际态度,并认识到任何结果都是有用的

行为激活疗法是一场行为观察实验,治疗师通过前面讲到的原则,明确「关键行为成分」。围绕典型行为,制定标准化的活动日程表。让来访者亦步亦趋的调整回正常生活模式。在每个疗程中,要及时分析结果,考量有效行为是否被激活、行为是否有阻碍。如果综合研判,行为是无效的,就需要根据评估结果,切换下一个观察的行为对象。

原则九:不要光说不做

已屡次提到,行动是整个疗法的核心。每次咨询结束,都要布置好执行方案。确保整个计划符合最小行动原则,让来访者有信心,能够专注的完成。行动起来才有可能获得正反馈,拓展积极情绪能量。这一个原则是最难的,需要根据来访者自身情况,给出行动方案设计的巧妙解。方案设计既不能偏差太大,让来访者望而却步,又不宜设置过多无效行为,找不出核心成分。

原则十:扫除行为激活的一切可能的和实际的障碍

行为激活疗法又一个原则,问题可能出现,有必要扫除行为激活的一切可能的和实际的障碍。

小结

抑郁常被人认为是「心情不好」,真正的抑郁是,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好,我还是在精神上挣扎。原因?我不知道。我的心病了,我还要爬起来上课、做实验、写汇报。全年无休,像在过膝泥潭里深陷,只要一停止挣扎,就会被淹没。读书、运动、旅行、聊天,它们只是创可贴,只能缓解,无法治愈。所以抑郁的一个特征是,他们都试图尽可能地躲藏在「一切正常」表象后面,自身巨大的自尊,让他们把病痛留给自己,身边人不会有所察觉。

所以识别抑郁很难,治愈抑郁道阻且长,单纯依靠任何一种疗法,都有弊端。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治疗各自为政的局面,会被大一统的方法统合,突破抑郁障碍的心结。

ChangeLog

  • 220802 ZAPP 读完整本书,写完初稿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