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隐喻」讲述了一个思想实验:在一个地下洞穴,一群从出生就被锁在洞穴的囚犯,每天只能盯着石壁上的影子,他们会将这些石壁上的投影当成真实的。后面偶然经过的人在说话,也会认为是这些影子在讲话。这些囚犯看到的只是真实世界的一个侧写、一个投影,通过稳定不变的感官和认知建构世界。

这个思想实验,变成平面国这本书中的一个有趣世界。一个正方形,他生活在二维平面的国家,周围的女性是线段,工人和士兵是等腰三角形,专业人士像它一样是正方形,贵族是多边形,统治者是圆形。这个国家的居民只能在平面上移动,它们只有长度和宽度,没有高度,无法理解「上」和「下」。所以不管什么阶层,在彼此眼中,都是一条闪烁着明暗圆点的线条。

一天,正方形做梦来到直线国。在一维的直线国,居民被限制在一条直线上。它们只能前后移动,无法理解「左」和「右」,没有平面的概念。正方形告诉直线国的国王,世界上还有其它直线,也有其它图形,它们可以在平面上左、右移动。

直线国的国王听完很生气,愤怒的说:我只感觉到一条直线,我每天只在一个方向上运动,你却想让我相信这条直线以外,还有其他直线,还能在其它方向上移动,简直异想天开。

直线国的国王无法理解「二维平面」的左、右,无法想象「面」的存在。

一天三维世界中的圆球体降临平面国,试图向正方形揭示三维空间的模样。正方形看到球体,同样无法看清全貌,它只能在平面上,看到的一个不断变大又变小的圆,无法理解这是圆球体在二维平面上的投影。

圆球体苦口婆心,试图描述「上下」运动,解释「高度」,这次轮到正方形困惑满身、愤怒不已。

看完整本书让我体会到,认知的边界是多么坚固而又无形。每一维度的生物都被自己的感知所限,彼此间的沟通如同隔着透明却无法穿透的玻璃。

作为三维空间的生物,我们自诩掌握了世界的全貌,可是否也像平面国的居民一样,被自己的维度所困?这也是大家时不时就会讨论的,或许在我们的上空,或在时间的其它轴线上,存在着四维、五维甚至更高维度的空间和生命,我们却如同二维居民面对球体,茫然无知,无法感知。

从三维到二维,从真实到表象,从本质到现象…每一次折射其实都是一次信息压缩,一次维度损失。

把真实世界比作一个高维度的存在,我们同样看到的是这个真实世界在我们维度上的「切片」,也是经过重重折射的切片。

第一重折射像是从高维到我们感官可以接触的维度的投影。就像球体穿过平面时,正方形看到的只是圆。我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也是如此,永远只能获得部分的、片面的信息。

第二重折射则像是正方形试图用它的语言和概念去描述这个圆的变化。比如「这是一个会变大、变小的圆」,但这种描述完全无法表达圆球体的本质。同样,我们的认知系统也在不断地用已有的概念去框架和简化我们所感知的信息。

第三重折射就像是平面国不同的形状(居民)对这个现象的不同理解。正方形可能有一种解释,三角形可能有另一种理解。这就像我们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经验和视角对同一现象产生不同的心念诠释。

《平面国》最精妙的地方在于,它告诉我们:维度的局限性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认知上的。平面国的居民不仅看不到三维空间,也难以想象三维空间的存在。这正是我们面对更高维度世界的处境。我们的思维方式、语言体系、概念框架都是在现有维度下衍生出来的,这些工具本身就带着维度的限制。

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就像试图用二维的语言去描述三维的世界。每一重折射都是一次维度的压缩或转换,这个过程中,一些信息必然丢失,一些理解必然扭曲。有趣的是,正是这些「不完美」的折射,才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虽然我们的认知永远是局限的,但这种局限本身就是我们存在的一部分。

ChangeLog

  • 250308 zapp 读完平面国这本书,与 Claude 3.7 共创此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