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罗琳·韦布是一名英国作家、经济学家和执行教练,中文译作《七堂思维成长课》主要综合行为经济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结论来指导人们改善工作和生活,过好每一天。全书贯穿三大主题,将科学成果转化到现实世界,切实指导我们在信息洪流时代走好每一步。
-
双系统大脑:熟悉卡尼曼的同学都知道《思考,快与慢》一书。和卡尼曼一样,韦布同样将大脑分为两套系统,一套受意识控制,另一套受无意识控制且凭本能。两套系统相互协作,调控我们的认知。现在主流的理论是斯坦诺维奇的三重心智理论。
-
发现-防守之轴:潜意识中,我们时刻在扫面周边环境,寻找潜在的威胁或奖励。我们很容易进入防守模式,此状态下冲动莽撞。但只要加入一点自我意识的控制和对某种奖励的追求,我们就能调整回思路清晰的发现模式。发现-防守之轴也就是现在所讲的行动科学。
-
精神-身体环路。人类身体和精神之间的相互交错远比我们认识的深入。该主题符合第二代认知思潮提出的「具身认知」理念,身体不是认知的外在,而是认知本身。
行动清单
从书中挑选了一些对自己实用的行动清单,日日月月,大周期小行动。
第一节 目标课
-
执行意图,即「如果—那么」计划。如果我今天中午去吃午饭,那么我就走楼梯。如果明天早上闹钟响了,那么我就在床上坐起来,搓搓脸,揉揉眼睛,捏捏耳朵,穿衣服起床。进一步提高行动可结合 WOOP 理论。哥大心理学家霍尔沃森发现,设定执行意图可让理想实现概率提高三倍之多。
-
心理对照,适当消极反而动力十足。将理想结果与烦人的日常生活现实进行对比,思考一下消极面,避开乐观引起的松懈,促使人们行动。纽约大学心理学家厄廷根等人发现,人们细心思考想要结果的同时也仔细思考面临的障碍,并做两手准备,那么他们达成目标的概率就会大增。
-
心理演练,想象的神奇力量。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研究人员发现我们在想象某事和实际经历某事时大脑的激活方式相差无几,重合度在 60%~90%。大量实验证明心理演练的作用。在公众演讲前还紧张的你,试试心理演练吧!
- 有研究人员找来两组初学者,让他们学习钢琴的一段音符,练习一周时间,在一周内测验他们弹奏的准确度。两组被试的差别在于:一组只在脑子中「练习」,不允许碰任何琴键;另一组可实际弹奏,两组练习时间相同。练习的第三天测试,两组准备度相当。第五天,实际练习组略微领先,但给「想象练习组」仅一次实际上手练习的机会后,两组就无任何差别了。
第二节 效率课
-
刻意「停工」,时刻「复盘」。生活在信息洪流时代,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在算计如何充分利用时间,忙的晕头转向、不可开交,不停的往脑子里塞信息、不断地输入。大脑喜欢偷懒,我们工作记忆和注意系统容量有限,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反思和充电,而不是每天任务满的毫无喘息时间。在完成重大任务、学习后,利用一点时间反思自己的见解,能提升每次经历的价值。比如,F1 方程式比赛中,车手赢得比赛不仅仅靠速度,还有赖于「维修站策略」,即赛车队事先会安排车手停车进站维修。每次停车都是一次战术投资,刻意放慢速度有助于赛车随后加速。
-
有意识放慢节奏,在这个一切都很急的时代,一个人人害怕落后的时代,花很大的力气,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大家都高歌猛进,忙着赶路,恐怕早已忘了来时的路,催着赶着乱了脚步。是时候,走走停停,对生命变奏,让日子起舞。感到压力时候,通过具身认知逆向黑客大脑,使用「三角呼吸法」,即吸气时数三下,接着呼气时数三下,然后暂停,同时数三下。心率一旦降低,大脑会认为威胁已经解除,这样就能减弱其它的压力信号。
-
日常小事自动化。大脑的工作记忆是最昂贵的内存,把不太重要的日常决定「自动化」,设置简单明了、不需要思考的规则,腾出脑力空间。一次采访中奥巴马说到,「我只穿灰色或蓝色西装。我不想在吃和穿上做选择。把决策的经历集中,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
-
想象一下收益,给第一步一些甜头。在大脑中想象完成某项任务的后获得收益的场景,会让自己变得动力十足。当某个任务太难,造成行动瘫痪时,先迈出一小步,给第一步一些奖励。比如写文章进行不下去时,允许自己看一会轻松愉快的小视频,因为我们感到内疚的那份愉悦,能够稀释大脑对写文章需要付出短期代价的感知。也就是通过让眼前的任务变得更愉悦,来减少大脑要承担的工作量,积累短期的努力获得最终的收益。
第三节 社交课
-
养成「人性本善、处境使然」的思考习惯,从容淡定的心态。人性本善、处境使然,为别人的行为寻找可能的解释,避免归因偏差。遇到问题设想对方最大的善意,以更宽容的心态行事,减少戾气。没有触碰原则的事都是有商量余地的。没有人能看清全局,做人低调谦虚,规避刻板印象带来的偏见。学心理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学会了思辨,懂得了包容,会觉得一切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会意识到人格的多样化、多元化,且无优劣好坏之分。每个人做出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需求各不相同,我们可以用更加包容的眼光看待那些和我们不一样的人和事。
-
收到别人的请求时,使用「很抱歉」开头,会立刻让对方进入防守模式。这种模式下,人们没法很大方的思考,去理解你的处境。下一次试着使用「积极的拒绝」,先赞许、认可对方的请求,说明你的「是」,让对方逐渐进入发现模式,再解释你拒绝的理由,最后温情结尾,如引荐能帮上忙的人,热情的祝贺对方的成功。
-
营造“圈内人”的感觉,大脑喜欢找相关。和别人建立成长型关系,提出高质量问题,极端倾听,建立公正的关系,让对方舒服。
-
对社会脑最佳的奖励是给对方说话的空间,让他觉察有人在倾听,被激发着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历。研究表明,谈论自己的喜恶会激发神经奖励系统,释放多巴胺。和别人聊天,不要蜻蜓点水,说着不着边际的寒暄客套话,流于表面。我们的祖先靠相互捉虱子、梳理毛发维系友谊,如今我们靠语言、故事、闲谈八卦相互挠痒,维护社会关系。
19 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首相竞选前,一位年轻女士有幸与两位竞选者 Benjamin Disraeli 和 William Gladstone 都共进过晚餐。后来媒体采访这位女士,询问她对这两位竞选者的印象。女士说,「跟 Gladstone 吃饭时,我觉得他是全英国最聪明的人,和 Disraeli 吃饭时,他让我感觉我是全英国最聪明的人。」你们猜最后谁竞选成功了?
第四节 决策课
-
持续整理周遭的一切,让环境变得整洁,降低熵值,在井然有序环境中工作,能保证我们的注意力维持在手头任务上。
-
战略性小睡,每天设置固定时间休息三次,适当小憩,让大脑更高效。研究表明25分钟的小睡能使表现提升 34%,警觉度提升 54%。60~90 分钟小睡就足以提升记忆力。这也是为什么谷歌、宝洁、耐克都有专门的小睡室。工作效率专家《搞定:无压工作的艺术》作者戴维·艾伦说,「他每天下午都小睡 25~45 分钟,效果比和咖啡好多了。」
-
思维捷径是本能,无意识系统时刻都在左右我们的行为,阻碍我们看清全局。做任何重要事情前多使用交叉验证方法能有避免偏见。方法如:「不要只看默认方案、唱唱反调、要求提出异议(魔鬼代言人)、绝不说绝对、想象最坏的情况出现」。
-
两难问题截然不同、无法比较、又都合理,让我们经常束手无策。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张婷研究发现,只需一个微妙的转变,就能找到解决办法。方法如下:别问,「我应该怎么办?」,而问「我能怎么办?」。「应该」这个词使我们处于防守模式,难以豁达,灵活的思考。「可能」使我们处于发现模式,促使唤起洞察性的一面。
第五节 沟通课
-
聪明的提要求,花几秒钟解释原因,给个理由,不要点餐式的下命令。
-
利用助推,让选择更轻松。大脑无意识系统容易走思维捷径,当我们有一个看起来还可行的方案时,那么就会默认这个方案,不会再深思熟虑寻找其它可行性的方法。「助推一:移除障碍」比如,提封闭式问题,想当然的了结。当你与客户谈的不错的时候,要问「您想用借记卡支付还是信用卡支付?」移除障碍诀窍在于想象是什么阻碍了人们按你想的方式行动,然后主动出击,替别人清除路障,把人们和行动目标之间的路打通。如果你想让你们多喝水,那么就应该把水壶放在桌子上,而不是让别人亲自去倒水。你想要别人填一张表后寄回给你,最好随表附上已付邮资的信封。「助推二:提供建议」提供具体建议来「锚定」讨论,减少所需的思考量。
第六节 调节课
-
给情绪贴标签。当情绪不好时,可以写出当下的情绪感受及原因。
-
放弃沉没成本,及时止损。我们认知偏见倾向于夸大放弃的损失「经济学家将其称为损失厌恶」,忽视放弃带来的好处。一件事投入了很多精力而不甘心放弃,最常见的如很多人会强迫自己看一场不想看的电影,还有那句「来都来了」,都体现了我们的认知失调。
-
保证充足的睡眠,白天也可以战略性小睡。认识到能不能睡着、睡眠质量和接触的光线有很大关系,尽量营造舒适昏暗的环境。
第七课 精力课
-
随机的善意举动。联合国《全球幸福报告》证实,不论成长于何种文化,慷慨大方的行为能让人振奋。
-
利用峰终效应,高调成功的收尾。比如单调乏味的会议上有那么一个引人注目、灵光一现的美好瞬间,我们对整个会议的会议就会更加正面。我们应该系统的对待所有事情的结束—让每次与人打交道、每个任务、每一天都完结得很漂亮。
后记
读完这本书,给自己开了这份「药方」,找到心之所属并坚守,是一生的追求。
如何过好每一天,到头来其实就是如何过好这一生。—安妮. 迪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