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年轻人被时代异化,与现实社会的拼图脱钩,周围环境变得冷寂苍白,内心变得麻木。每天处于一种「失存」的状态,患上社会自闭症。
「失存」状态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一个典型症结:社会原子化。数字化时代带来便利的背后,是每个人真实感受上的土崩瓦解。
这种瓦解是全方位的,时间上:快节奏的生活使我们无法沉浸当下,总在追逐未来,导致存在感的丧失。空间上:城市化进程下生活空间的消解,失去了地理意义上的归属。关系上:数字化将人际关系碎片化,我们活在信息茧房里,真实的社交被替代。
几方面的瓦解让我们失去了「此时此地此人」的真情实感,变成一个个漂浮的「社会原子」。这种现象被学者齐格蒙特·鲍曼称为「液态现代性」。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让年轻人处在一种永远「奔波在途」的内心状态。
与这种状态,相应的,是「固态现代性」,比如农村大爷大妈在一个相对稳定环境中长期积累下来的稳定的人际网络、生活场景、重复日常、独特定位,这些都是固态的特性。
我们年轻人是时候,需要想方设法的汲取一些固态的特性,让液态原子在流动中达到平衡。
看到一位学者,提出的方法是「重建附近」,从现实世界中获得支持性的力量。
「重建附近」这个视角极具力量感,「附近」是以我们个人为中心,在一个辐射到的范围内,和周围的人、事、物发生关系,让我们体察到每一刻的「附近」都是值得生活的,我们浸淫其中,获得力量。
重建「附近」其实是从人的关系角度,教我们构建自己周围的「社会关系网络」,与邻居打个招呼,与门卫寒暄两句,跟买菜阿姨唠叨一会,都是在帮我们重建日常。
等我们的人际网络搭建起来之后,就不再是漂浮的原子,而是嵌在一个充满温情的熟人网络中。通过建立起来的互动网络,进一步强化我们对生活空间的归属。自此我们生活的空间,不再是孤零零的小单间,而是被扩展成一个充满支柱的生活圈。
这一点大爷大妈做的很好,比如我的楼下就是我们小区的枢纽,每天傍晚一堆大爷自发的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在屋里每每听到爽朗的笑声,都能体会到他们内心的充盈知足。这就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的力量。
ChangeLog
- 250126 zapp 借助之前的卡片想法,与 Claude 共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