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基本法》讲述了女主角小林利用平行时空,穿梭回过去,救赎自己和她父亲的故事。她父亲老林患阿兹海默,喜欢的男生即将远走国外。小林作为即将毕业的哲学系大学生,看着生活的一地鸡毛,其中充斥着迷茫、困惑与忧惧。
一次偶然机会,她穿回小学,带着成年人的记忆,重新来过。获得重拾生活的机会,她幡然醒悟,抓住一起机会学习数学,拼命比肩暗恋的男生。当一切重回正轨后,又在初中、高中穿梭,努力学习奥数、python 建模方法,开启拯救老林之旅。
读完整套书,被书中饱满人格魅力的老林感染,欣赏他的生活方式,认同他的教育方式,也佩服他的养育方式。
和老林学教学
教育方法很多,我认可的教育方式是「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看似矛盾的寥寥数字,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学习是为了把一代代积累的知识经验传授下去,随着知识体量的爆炸,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这个时代的要求。顺应教育需求,应该将孩子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变为主动探索者,最后成为创造者。通过改变自身与知识的角色关系,从被动到主动,从接收者变为创作者。每个孩子心中都会萌发一颗知识的种子,靠着好奇心滋养,这颗大树能不能自发生长枝芽、枝干,构成参天体系,是教育的美妙之处。
书中的老林作为教师,作为数学领域极具造诣的天才,没有填鸭小林任何考试知识,而是高屋建瓴的引导自主学习的理念和思维。在小林面对数学难题的时候,老林没有亲身下场,协助解答任何一道具体的问题,而是开始给一帮小学生讲数学科学发展史、讲数学语言和数学思维。当我们不能用数学语言思考的时候,是看不懂高等的数学问题的。学习从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早期阶段甚至要将脑力活动,活脱脱变为体力活动。就像参加奥数比赛的一群学生,每天刷题,将数学思维内隐到极致。
「学是为了不学」,有效推动学生的内在动机,进行自主式探索学习,是老林对小林自始至终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方式是融入生活的点滴,从给小林讲数学小故事,培养她的兴趣动机。带她到图书馆,教授「主题学习法」的选书技巧后,就各忙其事。好的教育从不是报各种培训班、备齐最新设备、买厚厚的参考资料,而是一颗灼灼跳动的探索热情。现今学习资源之多,只要掌握一门学科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思考模式,建立起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就可以自学成为业余的专家。
和老林学养育
小林在福利院和单亲家庭长大,但她却没有受环境的影响,一路蜕变,找到心中所爱,并奋力坚守。这无不受益于老林的养育观念。
父母从来都是孩子的镜子,往往还只照射出孩子的不足。作为与孩子时刻相守的镜子,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想法。「身体力行,育儿育己」是老林的做法。现今很多镜子,会抱怨孩子沉浸在电子设备中,如果镜子自己都没有体验到阅读的美妙,怎么会知道孩子刷手机都是和家长学的呢?老林作为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身体力行的践行着自己对数学的热爱,闲暇时间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P/NP」问题上,始终影响着小林从哲学转到数学领域的念头。老林为小林搭建的成长环境是宽松的,温馨的,是无条件的包容,父女关系亦师亦友。
即便对小林初中放弃学奥数、高中选择文科的决定失望透顶,却还是极力克制左右小林选择的冲动。这就是老林的养育理念,人就是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同时又给小林示范,这个世界上喜欢什么就去做,喜欢数学就研究了一辈子。当小林想要退缩的时候,轻描淡写的说,「在这漫长而美好的一生里,如果你真找到了想做的事情,那么无论何时你决定再次开始,都不算晚。」
小林身上具备几个优秀品质,能动和共生的动机非常明显。能动体现在小林参加奥数竞赛,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即便作为女生,也敢于在一群男生中拼个不服输。同时敢于挑战规则,在同学面前挺身而出,不畏权威。共生的意识也很明显,小林不只自己学习,在小学帮着全组同学一起学习,拿到好名次。在初中帮助迷失的同桌,找到明确发展方向。陪伴好朋友,拼死一搏,争取到最后的读书机会。高中见义勇为,解救被霸凌的女同学。
这些行为来自精神独立的小林,背后是因为有老林在。在小林眼中,老林就是无所不能的,总能在搞砸事情的时候,淡然出手相救。养育的目标不就是把孩子养育成一个在心理、情感和行为上自主的人吗?
后记
世界上大部分事,都没有太大意义的。真理与热爱除外。
人生苦长,世界苦多。只有最幸运的人,才天生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要做什么,而大部分人呢,没有喜欢,也没有不喜欢,这样不错,那样也挺好。像老林、小林、裴之知道自己所爱的,那么「一以贯之的努力,不得懈怠的人生」就是热爱的姿态。
ChangeLog
- 220825 ZAPP 完成读书笔记初稿,并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