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词源于《楞严经》。经言: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世」是指时间,「界」是指空间,「世界」即宇宙。宇宙的时空观构成了我们认知世界的基本观念。

从感知的角度,世界可以细分为:心念世界(主观存在)、现实世界(主观感知到的客观存在)和真实世界(绝对存在)。

心念世界是我们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主观部分,是我们大脑意识的舞台。是由我们的思想、情感、记忆、欲望和想象构成。没有固定形状,没有绝对规则。心念世界因我们而存在,它是流动的,是随时变化的,不受时空的限制。我们可以瞬间回到童年的某个下午,也可以幻想一个从未存在的未来。心念世界中,真实和虚幻没有明确的界限,它的意义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感知。心念世界是个人的,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心念世界,所谓「一念一世界」。

现实世界是我们共同感知和经验的那个世界,是我们通过感官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描绘。它是物质的、具体的,我们可以触摸它、测量它、描述它、改造它。现实世界的规则是相对稳定的,比如重力、时间的流逝、社会规范等等。它是我们生存的基础,但同时,它也深受心念世界的影响。比如,我们如何看待现实,如何解释现实,往往取决于我们的心念。花花世界,引人留恋,令人称沉醉。

真实世界则是最难触及的部分,它是超越我们感知和理解能力的存在,是无条件的绝对客观的存在。真实世界是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不因我们的观察而改变,不需我们的参与来定义。它可能是物理学家所探讨的宇宙本质,可能是哲学家所追问的“物自体”,更有可能是宗教和神秘主义中所描述的“终极真理”。但问题是,作为有限的存在,我们永远无法完全进入真实世界。我们对真实世界的理解总是通过心念和现实的过滤,是一种间接的、被扭曲的映射。

三者的关系像是一场无尽的对话。心念世界是起点,塑造了我们对现实的感知,而现实世界反过来又影响我们的心念。真实世界则像一个沉默的旁观者,它就在那里,但我们只能通过心念和现实反射出来的影子,来猜测它的模样。

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我们其实活在一种「多重折射」的存在状态中。心念世界是最贴近我们的,但也最不稳定;现实世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但也最容易被误解;真实世界是最恒常的,但也最遥远。我们的一生,或许就是在这三者之间寻找平衡,试图让自己感到某种意义上的安顿。

ChangeLog

  • 250224 zapp 看完《工作的心智》某一章节,与 Claude 3.5 Sonnet 共创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