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 159
做任何一份工作,都需要 [道法术式] 的修炼。这就像做一件事情的思想、思维和思路一样,有不同的思考层次。有了高层次的思考逻辑,能够洞穿本质,金丹九转,万始初成。
大家都说要举重如轻,张弛有度。其实我们更需要举轻若重,升维、体系化考虑问题,才不至有失偏颇。
以前在心理学领域有意识积累了一些方法论、问题框架。新的领域也是可以稍加迁移适用的。
做任何一份工作,都需要 [道法术式] 的修炼。这就像做一件事情的思想、思维和思路一样,有不同的思考层次。有了高层次的思考逻辑,能够洞穿本质,金丹九转,万始初成。
大家都说要举重如轻,张弛有度。其实我们更需要举轻若重,升维、体系化考虑问题,才不至有失偏颇。
以前在心理学领域有意识积累了一些方法论、问题框架。新的领域也是可以稍加迁移适用的。
大语言模型目前对于我最大的帮助是「测评报告」的自动、个性、灵活,也是我觉得在心理学领域的一个巧妙切入点。以往出一份心理学报告无非一个固定的模版加上几个量化指标,以及指标对应的等级说明,就像医院的检查报告一样千篇一律。
有了大模型后测评报告完全可以做到个性、灵活,一分钟的时间就能生成一份针对个人情况的详细测评报告,并深入浅出的解释每个指标的含义。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报告的解读重度依赖人工。大语言模型厉害之处在于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语言的生成能力,这两个能力正是生成测评报告、解读测评报告的核心技术。
比如我在之前「闲谈」系列中发过「韦氏儿童智力测验」的测评报告,就是几个测评维度加上各个维度下多个指标的得分和百分位数而已,没有任何文字说明。如果在这个报告上,让大模型针对这位儿童做全方位的、细致的解释,肯定是家长需要的、市场欢迎的。
我的本科和研究生之间有很长时间的 Gap,那段时间浑浑噩噩,走走停停。
到了研究生阶段开始刻意读书、买书,今天对家里重新布置,把所有藏书汇总到一起才发现原来四百多本书能铺满一床。
想用王强老师的一本书来总结一下就是【读书毁了我】:我何尝没想到过自疗与自救?比如:眼不见心不烦,三过书店之门偏就不入,那壮烈劲儿俨然治水的大禹;或者眼一瞪心一横,把本来会扔给书页的钞票干脆喂那龇牙咧嘴的龙虾和溢沫吐泡的啤酒。
哎在心理学领域摸爬滚打五年积累的自我效能感,建立起来的胜任、自主。
换到新的行业,轻而易举就被打的粉碎。原因还是在于之前的工作方法论不够底层,思维框架不够系统,问题解决方式不够高阶。只能慢慢重塑,总会好的。
公司办公楼看到的一个睡眠科普,人到中年才更加体会到睡眠的重要。我们白天时间都给了工作,晚上回家既想娱乐,又想学习提升,偶尔还要继续忙工作。三者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所以我们只能挤占睡觉的时间,这也是为数不多我们可以把控的事情了。你看我写这条消息就是刚忙完一会工作,躺床上娱乐一会发布的。
产品在进行用户访谈和调研,有一个发现:大人很多时候是无法清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真实需求的,用的语言是模糊的、笼统的,语言是思想的桎梏。
但是访谈孩子,就会发现孩子虽然无法清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但孩子的直觉是精准的,孩子关于产品的审美是有共识的。
大语言模型的技术突破真的是我们这代人为数不多的机会,目前还处于红利期,如果这个机会抓不住的话,只能抱憾此生。
现在的产品,一切都值得用大语言模型重做一遍,尤其是在大模型现有技术边界内的理解能力、内容生成这两方面。
我已经看到为数不少的心理学产品在暗流涌动,卯足劲要杀出重围了。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属于陪伴的赛道,主打情绪价值。这方面丛心理学一些疗法出发,叠加产品上的交互创意,前景是很大的。
听到有人说,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心理问题,就问三个事:吃的好不好、睡的好不好、拉的好不好。
这三个生理系统失调的话,那么心理大概率也会出问题。有着很强的相关关系。朴实无华的判断标准,感觉很有道理。
又是被锤炼的一天,调研修改了很久的方案,也是相对了解的领域,自以为方案很有把握了。到晚上讨论时候,还是被老板批的一无是处。有种我写胯骨轴子,他要城门楼子的感觉。
深深体会到思维定势带来的认知僵化,科研思维和用户思维差异着实太大。这也侧面说明,在一个领域呆太久未毕是好事,在一个公司或者工作岗位做太长时间,久而久之就会依循思维惯性应付工作。
因为每天面对的工作挑战和工作难度没有太大区别,靠着积累的信息资源,是可以不加思考,游刃有余的处理日常工作的。只是长此以往,积累的工作经验对于自己的进一步提升和突破是难以为继的。
所以在一个领域做到一个程度后,还是要跳出舒适区,通过融合不同职业的思维模式,逆向对冲,寻求突破。
一眨眼功夫居然一个月没更新了,这一个月过的真是水深火热。就像一个人苦苦闭关修炼五年武功,出山后,来到一个武林客栈,结果发现自己毫无用武之处,有种武功全废的感觉。
不破不立,只好重新修炼功力。之前一直觉得产品经理就那样,没什么难的。到现在才对这个职业产生敬畏之心。产品经理,尤其是 TO C 做到一定量级的产品,需要面临的决策简直太多了,而且很多决策没有最优解,只能各处权衡,寻求可能的次优解。
现在我感觉产品经理,尤其是互联网的 AI 产品经理最迷人的地方,就是高度抽象的思维能力和复杂问题的决策能力,没有一定功力是无法胜任的,勉强支撑还会遭到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