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 169
心理学真是文理兼收。
心理学真是文理兼收。
看到一篇毕业论文研究的是「心理学研究生的胜任力模型」,文章强调的是「“独立性与主动性”和“研究与实验能力”」。这两个能力或特质在研究生入门阶段或许重要,属于基础必备能力。
它是道法术器中的「术、器」,但是研究生三年更需要培养的是「道、法」。【道法的要求】:明晰心理学各个领域开山立派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是什么,目前研究的成果处于什么研究阶段,存在哪些核心问题,应该如何修正现有研究的不足。同时精通心理学各分支的核心理论框架,以及心理学本领域、跨学科的基础、进阶研究方法。
一篇有意思的 Paper,基于大模型的生成能力,进行游戏化的心理测评。这个方向还是蛮有意思的。
游戏也许真的能治好抑郁、焦虑、肥胖和注意障碍。
上学时有一门课是「用户体验」,学的时候感觉整门课就是在拼凑零碎的知识点和概念,听起来高深,理解起来困难,一点也不用户体验。
现在做产品经理的工作,一个深切感受是没必要专门去看这些书、去上这些课,最好的用户体验是在游戏中,只要把游戏中涉及到的用户体验、交互设计、激励体系、视觉艺术、养成规则等吃透,胜过看 N 本书、上 N 节课。
又买到一本绝版书,几年下来形成了一个买书的直觉,能够很快甄别出这本书是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之前也有朋友问过,我买书的逻辑。其实无它,我买的很多书都是书中书,也就是自己在看的一本书中提到了另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足够有诚意的话,那么提及的这本书我就会买来看一下。这本绝版书就是去年出版的一本书中主角反复提及的一本书,就加入了待采清单。
在读书过程中,如果读着读着发现作者提到的这本书恰好我也读过,再也没有比这更有趣的事了。另一个买书的逻辑就是盯着一个人,这个人是老书虫,同时他涉猎的知识领域和你的兴趣有诸多重合,那么这个人写的书、推荐的书、在读的书都可以买来一读。这样才能形成自己读书的根据地,而不是东看看、西翻翻,碎片化的读书。
心理学的很多现象和行为本身是难以描述和定义的。而清楚的定义一个问题、一个需求是产品经理的基本功,尤其是使用大模型的时候。定义清楚、解剖清晰才能保证每个人理解上的一致,也就是出发点是没有岔口的。
现在带着用户思维、用户视角,再看心理学文献,就发现心理学领域造了太多的名词,来解释不可见的心理过程。这本身是画地为牢,把牢房的墙壁越垒越高,圈子只能越来越小(外面学科进不来,里面的人无法出去)。
其实心理过程、心理现象、心理行为本身可研究的问题和现象是有限的,所以大家就会无限细分、无限拆分,同时这些名词、概念越造越疏离本质。很多时候大家讨论问题对定义、对名词、对概念都要对上半天,对来对去也就对不出来个所以然,因为说的压根不是一个问题现象,大家都是建立在上层心理过程基础上构造的概念,而不是拆分到最小粒度的原子层面上来沟通交流。
最近硬生生把自己的节奏给按了下来、慢了下来,拾起来科幻小说在读。科幻小说和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给我的感受区别还蛮大的,言情小说带来的是情绪的颗粒度,体味小说中细腻柔人的情感波动。
武侠小说是心中的道、心中的大义,点润行动的心气。而科幻是遨游神宇,冲破固有的思维框架,在几个重叠交叉错位的空间中穿梭,撑大思维的眼角。
读科幻小说对思考方式、创造力帮助很大,中小学教材掺杂了太多的散文,缺少科幻的启蒙。
感觉很多心理问题的根源是缺乏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源于多个方面,有人际关系的、有自我接纳的、有家庭教育的,诸如此类。缺乏安全感带来的直观感受是内心的不踏实、不安定。
感觉我们的安全感都是筑沙成塔,靠经年累月的行动反馈堆积起来的。我们的安全堡垒环境温和,风险因素单一,扛得住风吹日晒,扛不住雨浸、虫咬,或极端天气。这是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像内耗、反刍,是从内部开始蛀空。
能够做的可能是守心正道,改变能改变的变量,更换能更换的环境,保持该保持的行动力,寻求可以寻求到的灵性体验。
选择职业一定要选择充分融合书本智慧和街头智慧的工作,单一智慧的工作都是有欠缺的,不容易把积累的潜力变为实力或能力。
两者的融合,既要有优秀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础,又要有在现实生活中摸爬滚打的实战经验,在这样的工作中百炼千锤,才能淬火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