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

    • 闲谈 179

      有一个未经验证的想法,只是一种感觉,就是当前社会环境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但是我们成年人因为过早的认知闭合、感官封闭,已经失去了对环境觉察的敏锐,我们大人的双眼被名利所惑,注视焦点窄化,带着有色眼镜有选择性的摄取信息。

      反观儿童眼耳鼻舌身在贪婪的发展,五官的信息通道统统打开,好奇的打量着这个社会。所以说小学生对于环境的变化,要比我们大人更加敏感,比我们更善于捕获环境的冷暖。只是小学生无法表达这种感受,或者说不知道怎么表达这种感觉。

      所以小学生通过群体的流行文化反映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比如小学生之前喜欢的盘串、萝卜刀、歌曲孤勇者,到现在的什么科目三、电摇等等,无一不在反映小学生的心态变化。

      我还没去查相关资料,要是有研究者分析一下小学生的流行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估计能发现有意思的结果吧。

    • 闲谈 178

      在和小朋友写一个引导语,写的是你真聪明,同事提醒要「夸孩子努力而非聪明」。想来也对,这不就是心理学中的动机归因嘛。我们的行为的成败,可以归因为个体自身原因,也可以归为环境原因,这是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的区别。同时因素还有可控和不可控两种。

      当我们把行为结果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制的因素,会增强我们的行为动机。比如孩子把学业进步归因于自身努力,努力程度是可控因素,就会让学习变得更有信心、学习动机也会更强。如果将学业的好坏归因为聪明时,由于是内部、不可控因素,无法主动调整,当失败时就会打击到自尊,降低学习动力。

    • 闲谈 177

      有了大模型加持,我们可以与情感陪伴机器人建立深度的情感联结。

    • 闲谈 176

      「闲谈 173」曾提过「草船借箭」,利用销售发过来的内容,进行产品营销的「反向工程」。这是利用 GPT4o 分析得到的结果,分析的在理。

      营销话术的心理学原理

    • 闲谈 175

      借助 GPT4o 对心理学的道法术器,进行了总结。

      整个框架梳理的不是特别完备,颗粒度和系统性都不是很满意。

      不过暂时没有找到更好的正交方法,先发出来。完成大于完美。

      心理学的道法术器

    • 闲谈 174

      淘书最大的乐趣就是低价买到心仪的好书。买到一本装饰设计精美的谈藏书的书。

      当朝花落尽、夕拾寂寥的时候,大概只有歌、只有书、只有爱人,才能让我们心灵安宁吧。

    • 闲谈 173

      做产品难免做竞品分析,添加一些销售客服的微信。其实挺建议大家刻意的加一两个销售人员的微信的,每天看她们发的商品宣传内容,分析这些内容背后的心理学原理,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一个普及度高的品牌,他们的销售人员因为长居一线,广泛触及用户,对于部分心理学原理的把握可谓炉火纯青。

    • 闲谈 172

      前两天看到同事发的一个视频截图,说这个游戏挺火的,我一看这不是 stroop 测验嘛。

      看了一下视频,就简简单单的把心理学的二维图片,换了个形式,做了一层游戏化的包装,对大众的吸引力瞬间就变大了。不得不说,这种改编还是非常巧妙的。

    • 闲谈 171

      大模型已经出来有一年半时间了,如果我们现在生活还和之前一样,没有任何改变,就要需要注意了。

      二十年一代人,几代人才会遇到这么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如果不疯狂的亦步亦趋,和暴殄天物无异吧。

    • 闲谈 170

      情境是一个容器,容器有大有小,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处在一个特定的容器中。在情境的容器中还会发生各种微妙的化学反应,容器中的氛围相当于神奇的催化剂。

      比如无解的婆媳关系,单独看两个人都是对的,两个人都是好人,但是搅拌在一起生活,难免不出问题。亦或我们外出游玩,可以和路上的驴友谈天说地,仿佛多年知己一般。如果这个驴友是工作中朝夕相处的同事,处在工作中的容器,迟早发生难以言明的芥蒂。

      情境这个容器可以左右我们的行为和情绪,如果我们生活的情境容器过于单一,像紧张的工作环境、乏味的家庭空间,就会积聚过多负面能量,内部压强过大,迎来爆发的局面。所以生活中我们是需要多个容器对冲的,生活中多一些自在的情境容器,才能泄掉积攒的负面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