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

    • 闲谈 189

      如何快速判断一个人的思维水平、或者认知水平的高低,最简单的方法是看他表达时用词的「精准性」。这段时间接触好几个思维逻辑很强的人,都异常讲究用词的语境、表达的精确。

      其实我们和大模型沟通也是同样的,精准组织逻辑,精准表达,才能获得预期结果。有些提示词工程师在写 Prompt 时喜欢压缩,压缩到极致,剩下的几个内核词语,就是体现出我们对于词语的精准把握如何。在 Prompt 中,有些词表现平平,有些词却能点石成金,是因为这些词 embedding 后能够精准射向大模型向量空间的靶心。

      同时精准的词语信息密度大,带有充足的语义信息,可以减少很多歧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大多时候即便语义模糊,靠着静默知识、背景信息,也是能猜测出对方的意图。但大模型就不一样了,大模型的 common sense 和我们并不一样,大模型厉害的是下一个 token 的预测能力,我们不能期望大模型在模糊信息下进行精准的意图识别。

    • 闲谈 188

      大模型领域的知识和工具,真是如水如山般涌来,层出不穷。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就是:看不过来、完全看不过来;学不过来,完全学不过来。

      有段时间就跟摆烂一样,索性不去看新技术了。本来工作已经挤占不少闲暇时间,所剩无几的时间内真的跟不上技术的更新步伐。

      就像图片画的一样「达克效应」一样,从「尝鲜期」的兴奋、激动,掉到了「迷茫期」的不知所措。就像之前看到的一句话说的:我们需要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变得更好而变得更坏。停滞的时间够久了,该开始慢慢爬出「迷茫期」了。

      p.s. 图片来源于 WAYtoAGI。

    • 闲谈 187

      最近在看一个剧,男主角是一名警察,极其理性、淡漠、情绪异常稳定;而他双胞胎兄弟则是十分感性、仗义、相当热情。

      就在想如何让这位男主角改变一些个性呢,向他兄弟靠近些。办法看起来有很多,比如可以从动机入手、情绪上切入,或者改变所处环境等。

      但如果说那种四两拨千斤,即简单又能快速生效的方法,感觉改变他的穿着打扮应该是一种。老话讲人靠衣裳,但反过来我们习惯的穿着打扮,也会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比如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红色心理效应,就很能说明问题。

    • 闲谈 186

      这几年一直是骑电动车上班,中间切换工作乘坐了一个月的地铁后,又切换回了骑电动车。

      明显的感受是骑电动车是真实的行走在大地上,自己和这个世界是联通的,感觉是真实立体的。如果坐车或地铁,像被塞进了机器等待运送的货物,缺少这份独行的体感。

      只有真实的行走或骑车,才能体会到今日的秋风咧咧,耳边咋响。这种和天地连通的感觉,应该是一剂很强的情绪调节剂。

    • 闲谈 185

      昨晚夜读时有个明显的感受,一本书是有时空上展开的,哪怕这本书再厚,也能聚焦在当前的页面字斟句酌的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文意和本意,丝毫不会出现注意切换的问题。

      但是换到手机上,面对不同 App 的信息,完全没有心力看下去,只好抽样的跳读、略读。完全无法集中注意力盯着屏幕上的海量信息。

      感觉这两者对我的区别是读书是获取知识,需要且琢且磨。看手机、电脑是获取信息,海量如山的信息涌上来,只能定向提取一些只言片语理解关键要点。

      还有一个原因是多屏时代我的注意力系统已经被侵占,不由自主的在不同 App 中左右横跳,攫取新异刺激。

    • 闲谈 184

      工作中仰仗最多的技能并不是心理学的,而是编程的(爬虫、数据分析)。本来今晚找到了一本很好的书,想针对这本书再写一个 Prompt。结果时间都花在爬虫上了,爬了一个网站的 3000 多个词汇,一本书里面的 6000 多个句子。

      这也说明「技能组合拳」的重要性,只会心理学那点知识,就适合在高校带着。有了大模型,每一天都能向超级个体寸进,也蛮好。

    • 闲谈 183

      周末两天时间密集的看了很多人写的 Prompt 方式和风格,对其中一位很厉害的 Prompt 创作者非常认同,利用极致压缩的方法写 Prompt。有了目标之后,就可以 copycat 学习。

      写这个 Prompt 灵感来源于之前看过的一本书《故事知道怎么办》,是一本故事治疗师写的,书中汇总了 101 个给孩子的治疗故事。

      想到这本书的内容非常适合变成一个通用的 Prompt 工具,晚上利用些许时间写出来了第一个版本的「故事治疗师」Prompt 工具。

      始生之物,其形必丑,还待日夜打磨。先给大家看看,待我打磨相对完善后,写成博文,分享给大家。

    • 闲谈 182

      深度学习领域有一句话是:Garbage in, Garbage out.

      我们都知道深度学习构建的神经网络模型借鉴的是我们大脑的神经网络结构,其实我们大脑每天都在进行自动的训练,直观的体现就是深度思考能力。

      如果每天频繁接触垃圾信息,那么输出的必要也是垃圾信息。所以我们还是要可以的远离一些垃圾信息。

      什么是垃圾信息呢,从深度学习角度来讲就是一些无意义的噪声,也就是信息密度低、信息质量差,比如某书、某音上的内容。

    • 闲谈 181

      正念对于心理健康有没有帮助我不清楚,一个感受是正念对「写作」会有帮助(虽然我没有试过正念)。正念强调的是内观、内感,主张关注当下,放空思绪。长期的正念训练会提高我们的「内感受性」。

      内感受本质上是指对身体生理状况的感觉,比如疼痛、温度、瘙痒、情感触摸、肌肉活动、内脏感觉、血管舒缩活动、饥饿、口渴。

      内感受性的提升,会打开我们的多感官通道,更敏感的捕捉到我们五脏六腑的感受,也能带动我们以更开放的心态观察身处环境。这些切身的体验,酿成文字,必然深刻。

      就像一本书《心灵风景种种》(Landscape of the Mind),探讨了除视觉所构成的风景(landscape)之外,人的其他官能所构成的别样感觉世界,如嗅觉之景(smellscape)和听觉之景(soundscape)。

      多屏时代,我们的视觉占用率过高,挤占了其它感官的功用。其实每个感官都能产生独特的风景,不同感官的风景和鸣,或许就会获得我们苦苦追求的灵性体验。

    • 闲谈 180

      好久没在工作中体会到心流了,今天品尝到了二两心流。工作中连续三天都在写 prompt、调 prompt,整个过程真是头发丝程度的显微式分析,以字符为单位调整上百行的 prompt。

      一顿操作下来,思路慢慢梳理清晰,逐渐能控制住复杂的 prompt,体会到了些许的掌控感。每天能花大把的时间在大模型上,真是一件开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