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

    • 闲谈 199

      看到一篇人类学家的专访,对于年轻人的焦虑、心理健康问题,他从人类学视角提出了破局点。

      我们年轻人被时代异化,与现实社会的拼图脱钩,周围环境变得冷寂苍白,我们的内心变得麻木。每天处于一种「失存」的状态,患上社会自闭症。

      这位学者提出,我们需要「重建附近」,从现实世界中获得支持性的力量。

      我认同他的观点在于,他的理念生活化,朴实又普适。民间有老话讲:山猪吃不来细糠。

      像心理咨询的理念、方法论对于普通百姓过于陌生,没有人知道情绪颗粒度对于情绪调节有好处,成长型心智有助于应对压力。

      而「重建附近」这个视角极具力量感,「附近」是以我们个人为中心,在一个辐射到的范围内,和周围的人、事、物发生关系,让我们体察到每一刻的「附近」都是值得生活的,我们浸淫其中,获得力量。

      这一点大爷大妈做的很好,比如我的楼下就是我们小区的枢纽,每天傍晚一堆大爷自发的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在屋里每每听到爽朗的笑声,都能体会到他们内心的充盈知足。这就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的力量。

      重建「附近」是在教我们构建自己周围的「社会关系网络」,与邻居打个招呼,与门卫寒暄两句,跟买菜阿姨唠叨一会,都是在帮我们重建日常。

    • 闲谈 198

      上午一个朋友问了我一个心理学创业公司的问题,给他大概讲了一下我的思考,顺便沉淀在这里。

      对于创业公司来讲,想要做起来,无非两个核心因素,一个是找准人(组建团队),一个是做对事(商业模式)。不同时期,两个因素的权重或者配比是不一样的。

      在初期,可能组建团队更重要,因为团队配置合理的话,可以保证战斗力,这样才能打好仗、打硬仗、攻关产品的技术难点。

      另一个就是好的商业模式,如果没有好的商业模式支撑,都是硬哈哈的苦生意。这样的工作,费时费力,本大利薄,难以成体量。

      如果开始没找到好的商业模式,但是团队战斗力比较强,可以频繁调整战斗方向,不断试错,逼近好的商业模式。市场上的商战也是讲究占领山头,建立根据地的。这些本质上靠的是团队,以及团队成员的认知高度。

      基于我接触的心理学公司,或者朋友在的一些心理学企业,切实看到的一个典型问题,就是技术导向的公司,或者科学家创业,容易犯的一个弊病是知识的诅咒。

      好比我们手里有一盘醋(技术能力),我们要为这盘醋,包一顿饺子,不管市场上的用户,是否想吃这盘饺子,先包出来。

      或者说我们手里现在有一把锤子(核心技术),那我们看什么都像钉子,都要用这把锤子来解决。这是我亲身体会到的问题,尾大难掉。

      在创业公司,老板就是最大的产品经理,老板的认知很大程度决定了后面的路往哪里走、好不好走。

    • 闲谈 197

      周六晚上和一个朋友吃饭,我们聊到现在有很多大模型公司在做心理咨询相关的产品,我们的共识是目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时也没有太深入的聊下去,今天反刍的时候,觉得这个问题还可以再深入思考一层。

      其实心理咨询,从不同维度去看待问题,有着不同的取向和解决手段。

      基于我对心理咨询的部分了解,我觉得可以从时间维度上看时间的三个节点:过去、现在和未来。

      三个时间节点,咨询流派关注和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不一样的。

      比如精神分析,比较关注的是「过去」的状态。过去时,关注的是 "我是谁",核心要解决的问题是,察觉原生家庭塑造的核心认知图式,试图从童年经历和家庭关系中找到自我定位、矛盾之处。

      像现在的积极心理学,属于现在时,关注的是 "我在哪里":核心推动的是,当下的觉知与体验状态,强调活在当下、与当前状态建立起连接。

      而未来时,我好像不太知道有什么流派关注这个。而我设想的未来,关注的是 "我向何方":核心要追求的是,人生意义与发展方向,需要回答的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找到前进的目标。

      借用发展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整合自我」,来贯穿这三个时间节点的话,其实可以连成一个时间线。

      "是谁→在哪里→走向何方"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我探索链条。整合自我需要做到的是,在时间轴上自如地往返,整合过去、现在和未来。

      三个时间点的状态是有交互的,比如当下体验 (我在哪里) 会重新定义自我认知 (我是谁),而未来规划 (要去何方) 会影响现状评估 (在哪里),最后自我认知的改变会影响未来方向的选择。所以个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体三面,彼此纠缠。现在的心理咨询好像只在一个时间点上发力,没有把准个体发展的切实需求还是?

      当然我思考的也只是空想而已,感觉也不能切实解决问题。

    • 闲谈 196

      在【闲谈 182】中我写到我们大脑的神经网络也是一个训练模型,我们要给大脑投喂好的数据,远离垃圾数据。

      其实从最底层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大脑,就是 860 亿个神经元此起彼伏的电信号。大脑根据外界输入的电信号,优化神经元的连接,建立不同神经网络(脑区),来映射外部世界。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将我们的大脑称为贝叶斯大脑,投喂的信息会在神经元这张巨大的电网中产生涟漪,根据信号的波动,来动态的修补和完善我们的认知,以及我们看待的这个世界。

      大脑每时每刻在做的事情是在预测,这就是认知科学领域提出的一种预测加工理论的范式。

      有了模型,再说数据,什么是好的学习数据呢?有一本书中写道,学习有三种方法:通过读书向书本学,通过观察向先进学,通过复盘向自己学。

      想起我之前的一位老板,说过的一句话:读好书、做大事、见高人。这两句话定义了数据源,无非书、人和事三个维度。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人生数据配方」,只是不同人,不同数据维度的配比不一。而好的数据,就是「好书、高人、大事」。

      通过好的数据训练,我们大脑网络模型才能形成好的品味、好的直觉、好的体感。

      远离垃圾数据,是因为如果投喂给大脑的信息过于简单、无须深度加工,大脑依靠直觉就可以预测出相应信息。基于节能的原理,大脑就会变得懒惰、低速运转。因为已经训练好的神经网络足以应对现阶段每一天的生活,这时候如果遇到复杂的问题,大脑会直接宕机。

      所以说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训练大脑,你希望你的大脑是什么样子,你希望你变成什么样子,针对性的投喂相应的数据就好。

    • 闲谈 195

      在群里看到一位群友说,看到一个有意思的说法:中国读书人之所以笃行祖宗之言,是因为书本上的文字是竖着排列的,读书就像在点头,点着点着就认同了。

      看起来很有道理,让我想到「具身视角下动作的心理效应」,也就是具身认知提到的,身体动作 (如身体姿势、手势) 和认知之间存在相互关系,我们的认知是整合到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中的。

    • 闲谈 194

      内向的人,或者现在说的 i 人,本身都是内求的人,大多喜欢追求内在精神世界的丰富。

      我一直觉得不喜社交,因为我是内向的人。本质上,内求的动力大于外在探索的动力,是因为对于外在世界的好奇心被大大泯灭。

      因为缺乏好奇心,所以很少与真实世界互动、较少与真人交流,反向更加深了在书本、虚拟网络中寻找可替代的互动角色、交流对象。

      比如带着初生的婴儿,出去溜达,他会睁大眼睛,好奇的盯着入眼的一切。在他们眼里,仿佛一切都那么的新鲜、有趣。

      这里的反共识,并非内向的人不喜欢社交,外向的人就喜欢社交。从原子层思考,两种性格的人都可以从好奇心角度考量。

      这让我想起游戏领域的巴图分类法,玩家可以分为喜欢与世界玩(喜欢玩世界),还是喜欢与人玩(喜欢玩人)。

      • 成就型玩家喜欢对世界采取行动(川普)
      • 探索型玩家喜欢与世界互动(贝尔·格里尔斯)
      • 社交型玩家喜欢与玩家互动(外交家)
      • 杀手型玩家喜欢对玩家采取行动(竞技者)

      所以关键的破局点还是在于保持开放心态,打开感官通道,防止认知闭合,内向的人一样可以在与世界互动、真人交流中,汲取力量。

    • 闲谈 193

      这两天在微信群看到,有人转发牛津词典公布的 2024 年年度词汇:Brain rot(大脑萎靡)。想起之前在一本书中,看到的一句话:每种先进技术的出现,将会削弱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

      谷歌的出现,削弱的是我们的记忆能力,被称为谷歌效应。在多屏时代,剥夺的是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的注意力已习惯跟着手指在不同 App 间左滑、下滑的反复横跳。

      某音、某书的出现,侵蚀的是我们深度阅读的能力,某音就像私人定制的小屏电视机,某书就像精装修后的时尚杂志,充分满足我们大脑对于新奇、对于情绪信息的渴求。

      以及迈进移动时代,损害的是我们的社会连接,将我们逼到信息茧房,独身于天隅孤岛。现在又出现了惊天彻地的大语言模型,这次又会把我们的什么能力带走呢,总不会是生活的自理能力吧?

    • 闲谈 192

      上学时候曾问过我们认知心理学老师一个问题,清清楚楚记得他说「Science is art」。那是懵懵懂懂,半解半知。

      现在每天和大模型交流,因为大模型半可控的特性,对这一点加深了理解。

      尤其是今天,看到一位大模型领域的求知者频繁更新认知、屡次重建思维,用孩童般的好奇心,在大模型的计算空间优雅的游走。对这句话内涵的理解又多了一层。

    • 闲谈 191

      我们是有很强的行为惯性的,比如白天想的好好的,下班回家后要去跑步,其实很难完成。因为我们一旦在床上躺下,或者电脑前坐下,就再难以起身出门。

      因为行为惯性依循的是「最省力法则」,长此以往形成习惯,化为模式。这也是减肥、戒烟的难点。

      比如一天下来,我们的行为意志力已经消耗殆尽,大脑非常容易沉迷在各种新异刺激中。看某某 App,就像看时尚杂志一样,不用思考,符合最省力法则。

      那如何才能改变行为呢,谜底就在谜面上,答案是「最小阻力法则」。

      想要做出行为改变,就不能在眼前出现太多诱惑。比如想下班回家后跑步,那就要上班前把跑鞋放在门口,进门换鞋就走。在屋内多呆一分钟,再出门的概率就急剧下滑。

      如果下班到家想看会实体书,那随手可及的地方都要摆上书。如果还要翻箱倒柜才能找到书的话,那去翻箱倒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除非是休息日,意志力没有被大量消耗,才可能有足够的自驱力。

      于我而言,每天坚持写点东西,其实也是一件难事。每次落笔时,都要构思很久,有非常强的输出动机时,才会动笔。

      昨天提到人生叙事的人生小传,想着要书写自己的故事,想着要勤于积累日常素材。基于「最小阻力法则」,今天就建立了自己一个人的几个微信群。

      其实便于记录笔记的 App 有很多,之所以选择微信建一个人的群,是因为微信是我手机上使用频率最高的 App。同时微信是一个容器,装载和承载的内容足够丰富。当然还有方便的发送语音、语音转文字的功能,相对于打字,想到什么说什么,更符合「最小阻力」。

      这样每天打开微信,看到自己置顶的三个群,可能就会顺手输出一条内容、沉淀一条思考、或者随口自言自语两句。

      于我而言,输出的知识是分层的(一条 > 一段 > 一篇)。最小的输出单位是一条内容,这个内容可以随手记录在微信群中。上一个层级是一段内容,需要对「一条内容、一个想法」做些整理加工,就是发表在知识星球上的这些内容。再上面的层级是一篇内容,就像发表在我个人网站上的博文那样。

    • 闲谈 190

      叙事心理学把人比喻成故事,才有了那句:听过一个人的故事,你会爱上一个人。

      叙事心理学家说:如果你想了解我,那么你要了解我的故事。因为我的故事,定义了我是谁。

      个人叙事是我们容易忽略的部分,它不同于浓缩成版的简历,它是一个鲜活的故事。这个故事短可以短到讣告上的那一小句,长可以长到一本个人小传。

      之所以想到个人叙事,是今天中午走进一家店吃饭,点餐后拿到一条密密麻麻的结账单。找到座位坐下,提起兴致逐行阅读,上面字里行间的朴实勾起了钦佩之情。

      本身一张干巴巴的结账单,在这家店里变得鲜活起来。彷佛老板坐在对面讲述这家店的历史,格外打动人心。通过一张普普通通的结账单,能瞧见这家店的匠人精神、品尝这家店的烟火气息。这是叙事的魔力,这是真实的力量,这是这家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