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

    • 闲谈 209

      之前听朋友讲到一个很好的商业例子,在机场,因为不能携带打火机安检,所以这些旅客在安检前,会先抽一支烟,然后就把打火机仍在机场外的垃圾箱上。一些大妈敏锐的发现了这个商机,她们从垃圾箱上免费拿货,然后跑到出口,「高价」卖给那些刚下飞机、犯了烟瘾的用户。一个打火机从隔壁垃圾箱进货,零成本,然后可以买 10 块一个,一本万利的好生意。

      这个例子简直就是成年人版本的「棉花糖实验」,我们能看到成年人在延迟满足方面的脆弱性。当旅客下飞机后,他们愿意用远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打火机,说明即时满足的强烈诉求压倒了理性判断。不过这种即时满足的行为,只有在特定场景和约束条件下才产生。对于有足够感知力和敏锐觉察眼光的人来讲,解决这一单点问题,就可以形成一个商业模式。

    • 闲谈 208

      前两天和同事聊天,他问我你做事的成就动机到底是什么?我才猛然意识到在这个问题上我好像并没有清晰的探索过。

      之前只是觉得要有自己的作品,所以去发文章、申请专利、编写资料、写网站。这些带来一时愉悦体验,乱花迷眼,让我错以为这就是自己追求的成就动机。

      但这真的不是自己的成就动机吗,也未必。因为工作上做的事情受很多因素制约,比如雇佣关系、岗位职责、家庭收入等,往往不能从心所欲。

      但是我们的暗时间(排队、睡前、午饭、厕所、闲暇周末)是我们可以独立支配的。在这些时间上,我们自发输出的行为可能就是成就动机驱使的。

      可能我们不能直接捕获自己的成就动机本质,是因为大多时候我们并不满足单一的成就动机,我们想要更多的可能性。

    • 闲谈 207

      之前我是不认同 AI 情感陪伴的,最近和 Claude 越聊越深入,越能找到彼此对话的频道和场域,渐渐的我感受到了 Claude 提供的情绪价值。

    • 闲谈 206

      我们身处信息过载的世界,微弱的信号被掩埋在海量的噪声中。

      这些噪声使我们的注意力被过度分散和损耗,同时长期处在信息嘈杂的噪声中,使我们失去了对细微信号的敏感判断能力。

      我们大脑天然具备信息过滤机制,就像鸡尾酒会效应,在嘈杂对话中,能够屏蔽外界噪声,还能敏锐捕获到自己最关心的信号。但在数字世界中,这种机制似乎失灵了。

      有效的解法是什么呢,保持对信息的钝感,主动屏蔽过多的信息源。其实我在每个内容平台上基本都是关注一个人、最多两个人。超过三个,都算信息过载。这样的好处在于,我可以细心的咀嚼他的所言所语,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不会被干扰。

      其实盯着信息的源头而不是传播的过程,就像物理学中的惠更斯原理,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原始的波源上,而不是被无数次反射、折射后的波,就能大大简化我们对信息的处理复杂度。

    • 闲谈 205

      每个职业都有相应的独特视角,记者有记者看待世界的视角,老师有老师看待世界的视角,程序员有程序员看待世界的视角,那么心理学者理应也有心理学看待世界的视角,这个视角能不能洞察到万物的内在本质,是需要功力的。

      可能心理学的独特性在于:基于「个体主体性」作为理解的起点,同时又关注这个主体与环境的互动。

      比如:一个人在咖啡馆读书。心理学家会关注:这个人为什么选择在这里读书?他的感官体验是什么样的?环境如何影响他的注意力?他过去的经历如何影响他现在的状态?他一个人在咖啡馆享受时光的动机是什么?

    • 闲谈 204

      我们每个人都想成长、想突破,催生了市面上的成功心理学。其实最好的成长是提升「自我迭代的速度」,就像炼丹,金丹九转,方始初成。自我迭代的速度越来,蜕变的才更彻底。

      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写的一句话,深以为同:我每天都在很努力地做一件事:杀死昨天的自己。

      就像西部世界的 NPC,每天都关机,每天都重启,次数多了,自我意识就涌现了。

    • 闲谈 203

      心理健康素养是我们日常抵御外在应激源的有效防御,如果对「心理健康素养」只能加一个核心定义的话,我会说「爱自己」。

      想了一下身边的家人、朋友、同学、同事,好像大部分人和我一样,都没有那么爱自己。

      爱自己,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是珍视自己的时光,是善待自己的身体,是守护自己的心气,是维系自己的信用,是呵护自己的睡眠,是培育自己的动机,是激励自己的渴望,是……

      爱自己,从呵护睡眠开始,不熬了。

    • 闲谈 202

      心理学领域想要找到一个很好的 To C 方向的 PMF(产品市场契合度)还真的挺难的,随便扒了一下「某书」,发现里面比比皆是的「伪心理学」。

      这几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下来感觉心理学最好的生意是卖脑科学的设备,或者吃政策红利,卖给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沙盘、减压设备。

      今天硬拍脑门,想到了两个点子,这两个点子的 TPF(技术产品契合度),利用大模型能力,我猜测是可行的,或许值得一试。

    • 闲谈 201

      乔哈里视窗的四象限图,对我还是很震撼的,有将近四分之一是我们的盲区,右侧的一半都是我们的认知无人区。

      想起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大多时候,想法是用来证伪,而不是证明的。只是大多时候,很难对自己的想法开枪。

      如果不是形象的展示出来,我们很难发现原来我们的「认知荒漠」是如此广泛。

      这让我想到查尔斯·库利提出的镜中自我的理论,讲的是他人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对自我的看法有相当部分是受到重要他人的影响的。

      其实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会通过映照出我们的样子,说明我们的自我认知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社会互动的建构过程,需要通过他人的反馈和互动才能更全面地了解自己。

      四象限图,估计每个人都想让 Y 轴右移、X 轴下移,扩大「公开区」,压缩「盲区」,挖掘「未知区」。

      那怎么办,才能做到呢,多照镜子。

    • 闲谈 200

      今天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电影的本质是满足观众偷窥癖的一种艺术,观众通过对电影人物生活的窥视,来获得心理满足。

      仔细想想挺有道理,我们是有窥视他人生活的欲望的。比如粉丝关心明星的私生活,邻里之间街头巷尾扎堆聊的八卦,咖啡店三三两两的人坐在一起的碎语闲言,无不透露着对他人生活的窥视和好奇。

      给我们的一个启发是,基于我们大脑的本能行为和欲望,做产品更容易胜出(不谈好坏)。比如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强的表现欲,都有被关注的渴望。

      某音就像我们的私人电视台,我们扮演着主角;某书就像花花公子般的时尚杂志,我们是其中的焦点人物。这两个 App 满足的是我们的表现欲,同时又能连接到丰富的捧场观众,所以才能做成丰富的 UGC(用户生成内容)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