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 219
荣格的话:"除非你意识到阴影的存在,否则它会一直主导你的生活,而你会把它叫做命运。"
我们一生看似有很多选择的自由,但我们最终都会成为那个我们本该成为的人。
荣格的话:"除非你意识到阴影的存在,否则它会一直主导你的生活,而你会把它叫做命运。"
我们一生看似有很多选择的自由,但我们最终都会成为那个我们本该成为的人。
德州神枪手谬误讲的是,有个德州人朝着自己的谷仓射了许多子弹,在弹孔最密集的地方画一个圈,然后自称是神枪手。
这种先射箭再画靶的方式,被称为因果谬误。其实从个人成长角度来看,这对我们未尝不是一种启发。
我们每个人都想成功,按照神枪手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以成功,每个人都能命中靶心。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难以成功,是因为世俗对于成功的定义过于窄化,只有几个可见的靶子,靶心若隐若现。
神枪手谬误教会我们的是,我们可以自己给成功下定义。先射箭,后画靶,这样你每次都可以命中十环靶心。
很好奇,心理咨询师的成就感和正反馈是什么呢?心理疾病的治愈周期很长,能否治愈也未可知,感觉很难从来访者身上得到明确有效的正反馈,或者较强的正反馈。毕竟不像医生给病人看病,病好了就是好了,没好就是没好,评估标准是客观的。
而来访者身上的正反馈:反馈周期长、缺少量化的反馈指标、收到的负反馈多于正反馈、来访者流失比较严重、难以建立信任关系(权威性被质疑)等诸多问题。那么心理咨询师只能靠内在动机来支撑吗,还是有其它的成就动机在这撑着呢?
我们是非常擅长遗忘的动物,尤其是吃过的苦、经历的痛,有时甚至会选择性遗忘那些极端刺激的记忆。
想起自己去看牙的经历,或者住院的经历,那时候想着一定要每天好好刷牙、每天好好锻炼身体、爱惜身体不熬夜,往往三四个星期后,当时痛苦的经历就被大脑过度简化,变得没那么可怕了。
这给我的启示是我们需要定期的诱发自己的恐惧情绪,只有恐惧情绪,才能触发我们行为改变的动力。
比如最近健身、跑步没动力,最好的激励办法是去三甲医院的急诊转一圈,行动力就会被恐惧情绪给带出来了。
记得上学时候,有一次去医院看病,穿过急诊室,见到楼道放满了临时床位,躺着不少耄耋老人,那一刻真切感受到生命的厚重。所以善待身体,最需要的是去看到真实世界中失去健康的不堪、懊恼和无力。
成为可能的自己,是需要我们一生钻研的课题。我发现能不能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多种可能性上的自己,核心点在于能不能给自己下任务。
其实我们习惯于在学校接受老师安排的任务,在工作中接受领导安排的任务,在生活中接受诸多社会公约安排的任务。我们大部分人都擅长完成此类任务,但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擅长自己给自己安排任务。
所以如果我们有大把的自由时间、可支配的时间,会不知所措,无法自处。
我们习惯于做别人出的卷子,努力成为别人规则下的好苗子。如果想定义自己、追求可能的自己,就需要自己给自己出卷子。
医学领域有一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如果换到心理咨询领域,就是:有时能够康复,常常促进改变,始终保持同理。
这句话体现出一种心酸与无奈,揭示出助人工作的真实与艰难,温度与情怀。
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这种类型的助人者,面对他人的痛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不是所有问题都能解决的无力感不时浮上心头。
而助人者即使知道无法完全解决问题,仍然选择尽己所能的帮助,保持对他人的关怀和陪伴。这种执着和坚持本身就很动人。
而对于患者,有些伤痛注定完全愈合,有些问题可能终身相伴,带着无法改变的遗憾就医,更是道出了生命的沉重与韧性。
我之前是不玩游戏的,24 年一个比较受益的变化是开始接触一些游戏,游戏中有很多的用户体验细节值得研究,比如奖励机制、数值系统、对抗策略、视觉表现手段等。
记得有一次和朋友吃饭,他是游戏开发者,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对抗性游戏平均玩家的胜率是 50%,段位高的玩家胜率在 57% 左右,即便顶尖玩家也不会超过 60%。仔细想想这其实是很精妙的设计,因为对抗性游戏,是通过评分系统匹配实力相近的玩家。
胜率操作的是获胜的正向情绪和失败的负向情绪的平衡,这种平衡能让玩家既不会因为持续失败而沮丧,也不会过于轻松,失去了挑战性。
同时根据期望理论,当胜率接近 50% 时,每局的结果都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让玩家产生期待感,让玩家保持兴趣,如果胜率过高或过低,游戏结果就变得可预期,就降低了刺激感。
50% 的胜率意味着玩家面临的挑战与自身能力相匹配,这种匹配状态更容易让玩家进入心流状态。在心流状态下,玩家会感到全神贯注且享受游戏的过程。
新的一年,我们习惯给自己制定系统的计划、远大的目标,大家都希望能够突破、提升。但大脑天生爱偷懒、不喜延迟满足、不堪认知过载、畏惧意志力消耗等原因,Flag 往往难以为继。其实我们不如把目标拆解为「微习惯」,这也是我个人这两年相对受益的一种做法。
微习惯其实是最小化的行为单元,好处是极低的启动难度、有自动化的行为倾向。比如我没有给自己制定健身房的健身计划,时间成本对我来讲过高,难以实现。
我的做法是靠日常的爬楼梯、引体向上、俯卧撑健身。比如之前工作单位在 7 层,很长一段时间爬楼梯上下班,坚持下来没有任何摩擦力。还有一段时间,吃饭路上会路过一个小区,里面有一个健身广场,每次只要看到双杠,就会做两组引体向上。或者上班间隙,阳台透气,做上十几个俯卧撑。这就是我的健身计划,虽然没有系统性锻炼,但长此以往效果还不错。
爬个楼梯、做几个引体向上、俯卧撑,都是每天的最小行动。这种微习惯就像在大脑中创造一条阻力最小的路径,让新行为能够自然的融入日常,形成每天的 routine 。
微习惯容易坚持的原因,核心是拆解到了最小的行为动作单元,每完成一个 mini 动作就能获得即时满足的快感。同时最小行动单元动作简单、决策少、认知负荷低,几乎不消耗意志力,所以无需规划,依附现有行为,有条件就可以来上两下。长时间下来,通过重复和环境的触发,逐渐激活自动系统,固化成微习惯。
今天是元旦,看到很多朋友立 Flag。这让我想到,以前是没有时间概念的,没有周、月、年,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我们赋予时间意义,是为了更好的与世界互动。
从心理学角度看元旦、看春节,是这些特定时间节点能够将我们带入新的心理空间(或者叫新的心理状态或思维模式)。
元旦的到来,会触发我们内心的转换开关,我们会不自觉地进入一种反思和展望的心境,这种状态让我们暂时跳出日常的思维模式,让我们有意识地停下来思考,抽身于日常的琐碎之事,站在宏观视角审视过去和现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我们重新定义自己(建构自己)的机会。
所以在元旦、春节时候,我们心理上能得到「休息」,暂时停下来,重新审视,接着迈步前行。这可能就是大家会在元旦立 Flag 的原因吧,和过去告别,迎来新生。
最近发现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周围的火锅店、辣卤店、川菜馆数量明显变多。大家吃饭的口味不知不觉就变得重油、重辣、重盐。这说明大家感受到生活、工作压力下,有明显过度的刺激寻求。
也就是在生活、工作压力大时,感到疲惫或沮丧时,大家倾向于寻求更强烈的感官刺激获得快感。重口味食物的辣味、咸味等会刺激大脑释放内啡肽,产生愉悦感,在短期内缓解压力和焦虑。我们通过享用重口味食物来获得心理上的慰藉,这种即时的快感也算是另一种情绪的补偿机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