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 149
通过豆瓣 Top250 的电影,利用大模型 GPT4o 进行「大情绪」分析,得到的结果。对于我后续的故事创作有很大帮助。
我转行到产品经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信息的认知闭合太早,在心理学领域打拼几年构建出一套用心理学语言、心理学思维模式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论。这套方法论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熟悉的工作环境中,运转良好,无往不利。
现在切换到全新领域,协作的同事又是多元的学科背景,就明显体会到「认知闭合」带来的问题。很多时候对于新信息的处理,有些消化不良。作为产品经理,如果没有新领域大量的信息吞吐、消化,就很难深入的去理解自己做的产品,难以产生对产品的美感和直觉。尤其是切换成用户的思维模式来思考,可谓更加不易。
心理学一个分支是「用户体验」,讲究「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这句话太虚了,反正我到现在都没理解透彻这句话。
做 TO C 的市场,想要做大做强,无非就是软件好十倍,价格低三倍,服务强百倍。比如服务强百倍的有某某捞,价格低的有某多多,软件好的有某信,这是在单个维度做到极致的产品。在两个维度或三个维度交叉的企业在行业内就有着更强的壁垒了。
看到一位朋友发的一条朋友圈,虽然不严谨,但感觉非常有道理,「如果你抑郁了,说明你活在过去;如果你焦虑了,说明你活在未来;如果你平静了,才说明你活在现在。」
之前还看到有人说,怎么区分「焦虑」和「抑郁」,他说一个想死,一个想活。
其实有时候这种深入浅出的理解也挺好的,虽然不够深入,但这种概括性的话语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就像佛家讲的佛陀拈花一笑,足够留白,这种「微言大义」才能更好的让我们有多顿悟。
这段时间疯狂陪小朋友远程玩「过家家」的角色扮演游戏,这对我来讲其实比较困难,我基本上就没有陪小朋友玩过。十几场硬着头皮玩下来,发现小朋友的差异也是很大,有的小朋友太难搞定了,完全不是儿童心理学说的那样嘛。
想起之前朋友说过的一个案例,他说有一家公司要招一名高管,几个候选人通过了一面、二面,来到了终面。终面并没有出现所谓的 CEO 亲自面试,而是招来一群小朋友对这些候选人面试。合格的要求就一条:哪位候选人能搞定这些小朋友,他就算通过面试了。
以前觉得这种方法也就出现在教材中,当个案例用;现在想想,这种方法未尝不可。
疫情向我们打来了无法招架的一拳,迫使我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也开始关注心理问题。不过感觉好像极少人关注「大脑健康」,也没看到过类似的新闻热点。我说的「大脑健康」是正常人的大脑健康问题,也就是基本认知能力、高阶认知能力。
今年我有个明显的感受,自己的认知能力开始大幅下降,明显症状是对数字和运算没有了以前的敏感性,同时口误不断、记忆提取变难,大脑持续思考的深度能力变差,需要借助纸笔才能思考清晰。
这些虽然对于生活没有影响,但是对于工作,尤其是开创性的工作还是挺影响效率的。【脑健康问题】对我个人来说比心理问题、身体问题要更迫切一些,但是好像身体问题可以吃药,心理问题可以辅导,脑健康问题却不知道如何解决。
同事在聊养育话题,一个同事总结到:对于低龄孩子,要第一时响应,而不是第一时间满足。总结的真好,仔细一想,这不就是心理学的无条件积极关注 + 延迟满足嘛。
其实养育孩子算是人类工程中最复杂的一件事了。就像《园丁与木匠》里面讲的,养育孩子它不是做木匠活,把孩子按照明确的模样去雕琢就可以。相反,养育就像园子里种花,在园中构建一个营养丰富、安全稳定的环境,让各式各样的花草茁壮成长,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强大、多样的生态系统,让他们自己描画无限可能的未来。
24 年高考全国卷语文题目: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这个问题从技术角度讲 AIGC 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 copliot,相当于我们有一个外脑,什么问题都能及时解决。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习知识需要摩擦力,过于容易获得的知识会损耗我们的好奇心,我们个人能提出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同时记忆的必要难度理论,也说明加工的输入速度越快,提取难度就更大,也就是所谓的谷歌效应。问题很快得到解答,我们容易放弃深度思考,这样看确实问题会越来越少。
我们做出这样的假定,更多是以有标准答案的封闭问题出发来讨论的,比如跑的最快的动物、速度最快的球类运动等。
我们也知道:开放性的问题才能激发我们的深度思考。然后我们的大脑并不善于深度思考,这时候,如果 AIGC 能作为我们的外脑,帮助我们搭建一个思考的脚手架,引领我们思考,这会引发更多的问题。
这就是学习科学中的【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这个问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或者复杂世界的现实问题,问题能牵引问题,答案会自我修正。学习在窗外,世界即课堂。从这个角度来讲,问题反而会越来越多。
辩证的角度来看,我们的问题是否会变少,取决于我们个人的问题是否会变少,我们个人问题的多少又依赖于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当下的教育观念,我们的问题势必会越来越少,我们的问题越少,反而会迎来越来越多的问题。
之前闲谈系列提到过,我们和动物的区别是我们需要进食信息。这一点在地铁上尤为明显,大家不是抖音、就是微博、小红书。
这几个 App 在设计上非常符合大脑的认知本能,我们用大拇指上下滑动的动作是设计心理学中的本能蹭设计,而信息流的呈现又符合我们情感层的需求。
这些消费内容的 App 有两类信息备受关注,一类是基因层面的,就是帅哥美女大长腿,另一类是模因层面的就是好的科普知识概念。
之前在我的博客上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介绍过认知学徒制,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因为我们大脑擅长的是 copycat。认知学徒制,简单讲就是找到一位大牛,和他深度共事,学习他的本事。
技能上的学习是简单的,难的是认知层面的模仿和领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就要习得许多内隐知识和静默知识。
我这两个月从零快速积累起产品经验,迭代几个版本的产品原型,就是得益于认知学徒制。我无条件的相信我的领导,我的领导也是经验丰富,能力出众,并且愿意分享、愿意带新人。这种深度的模仿比看多少本书来的都直接。
认知学徒制初期有点像削足适履,我自己并没有一个成型的产品方法论,那就直接套用我们领导的。等我适应这套方法论之后,再加以调整、修缮,就变成量体裁衣、运用自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