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

    • 闲谈 119

      之前的「闲谈系列」提到「科技加速发展」潜移默化影响我们的「理性方式」,将我们从「价值理性」驱逐到「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总的来说,在三个层面影响着我们。

      1)影响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工具理性把我们现代人借助神灵的力量跟宏大世界的默认连接切断了。以前我们像一块拼图一样,以安全的、放心的心态嵌入到整个大的社会拼图中,如果生活遇到不顺,还可以去寺庙烧香拜佛。而现在我们以更加自大、更加理性、更加蔑视的眼光看待世界,宗教的情感价值也被科学祛魅。
      2)影响我们与社会个体的关系。以前科技力量不发达,需要集体力量才能对抗天灾人祸,所以才有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老乡、伙伴一样亲密。正如伙伴的意思【元魏时军人以十人为火,共灶炊食,故称同火时为火伴,引申为同伴,后多写“伙伴”为同伴】。而现在我们好多事情都可以一个人来完成,靠一部手机来完成。甚至连最需要两个人的生育问题,通过技术手段都能解决。在这个后现代社会,我们被割裂为孤零零的个体,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变为一种基本需要。
      3)影响我们与物体的关系。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以前我们与家里的生活用品,比如收音机、手机、自行车、脸盆、菜刀、衣服等,都是能产生感情的。如果收音机坏了,我们会想办法维修,一用就是大几年。而现在手机如果卡了、慢了、旧了、不顺眼了,就会换新的,压根没有太深的感情联结。老一辈的人对待事物的态度,是抱着修理、维修的想法,东西坏了可以修,感情出现问题,也可以修复。现在的年轻人,对待事物更多的是置换,哪怕感情出问题,也是换人,而不是想办法弥补关系。

    • 闲谈 118

      最近听到一个心理咨询的需求,感觉还是一个不错的小众痛点。心理咨询师在咨询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录音,用来事后的回溯,以及写来访者的咨询手记。

      然而很多机构的咨询师其实并不想写咨询手记,就像医生写的病例都很潦草、精简一样。很多新手咨询师或者懒惰的咨询师写的咨询手记只有寥寥数字。

      这个需求完全可以用大语言模型来解决,因为有现成的语音,只需要将语音转为文本,再将文本喂给大语言模型。大语言模型就能生成一篇漂亮的咨询手记。这种生产力工具应该还是有一定市场的,只要处理好伦理问题,技术上是很容易的。

    • 闲谈 117

      无缝衔接的切换工作,最近一段时间三个工作线程同时压过来,忙到看书时间都没有,更别提抽时间更新知识星球了。

      昨天(2024.03.22)正式结束了四年的心理学应用之旅,今天开始(2024.03.23)投身新行业、新赛道。

      说来也是搞笑,本科毕业后,工作两年把本科的专业给否定了。现在研究生毕业后,工作了五年,把研究生的专业又给否定了。

      以后闲谈心理学可能就要偏向于儿童发展心理学、消费行为心理学、产品用户体验研究这些内容了。

    • 闲谈 116

      在【闲谈 109】中我看到春晚八段锦,就想过「哪一种运动对于普遍的心理问题帮助是最大、最直接的?」

      没想到今天凑巧就看到一篇公众号的文章介绍「抗抑郁」的最佳运动,得到的最佳运动是「跳舞」,也是蛮有意思的结果。

      Ref-抗抑郁最好的运动出炉

    • 闲谈 115

      最近转行去做产品经理,想起之前研究消费者心理学时,看到的一句话。说的是亨利·福特有句名言,在汽车发明之前,如果你问人们需要什么,得到的答案是一辆更快的马车。这句话说明消费者并不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

      其实「更快的马车」只是表面层次的表达,如果深入分析用户背后深层次的表述逻辑、问题思维和行为模式的话,可以发现用户的需求是一个字「快」,至于工具是马车、还是其它的什么车,用户并没那么关心。

      所以产品经理在确定用户需求的时候,洞悉的是用户表述、以及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动机,这才代表用户的真实痛点。如果系统分析现代科技的技术进步、或者发明专利的申请趋势的话,无非就是「多快好省」,这四个字也涵盖了用户方方面面的需求。

    • 闲谈 114

      现在电子科技发展很快,一切都向着数字化、电子化方向发展,这个趋势同样影响着我们的解题思维。我们解决问题,已经习惯性的选择用屠龙刀杀鸡。工作中遇到问题,想的办法是能不能上先进的传感器、精细的数字化技术。

      让我想起之前和同事聊天,同事说的一个例子。同事在国外学的人因工程、工程心理学,课上老师留了一个「用户体验」的作业:为一家大型超市的户外停车场设计一个「车位系统」,方便司机浏览有没有空车位,以及在停车场中快速找到空闲的车位。

      很多同学设计的解决方案是使用各种高大上的传感器、纷繁复杂的电子显示系统。其中一位同学返璞归真,利用最简单的方法、最低效的成本,最快实现效果。这位同学方法很简单,就是在每个停车位的停车杠上系一个飘起来的气球,如果车位上有车,停车时车的后备箱就会压到气球上的绳子,气球则降下来。

      如果车位上没有车,气球则高高的飘在空中。司机只要扫一眼,就能看到有没有空位,以及空闲的车位在哪个方位。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颇有四两拨千斤的感觉。

    • 闲谈 113

      现在手机上内容类 App 很多,在使用这些 App 时,都是默认开启内容推荐功能。每个 App 背后都有一个推荐算法,算法推荐的往往是与我们搜索内容相似的信息。

      我们都知道焦虑、抑郁的人,往往会长时间陷于「焦虑 / 抑郁心境」,难以脱离。由于「负性自动思维」的捣乱,这种情况下我们使用手机 App 往往过度关注「负面内容」,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负性注意偏向」。

      在使用手机 App 时候,如果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焦虑抑郁),本身我们就容易关注负面内容。人生苦短,忧愁实多,打开任何一个内容类的 App,到处充斥着负面现象、负面新闻。老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种负面效应就使得负面新闻的传播范围更广,让我们能接触的频次更多。因为「坏」是一种进化,「好」是一种选择。

      这时候再叠加各个 App 的推荐算法,真的会让我们深陷「负面情境」的信息茧房,彷佛独身处在一个负面信息环绕的孤岛一般,周围布满负性的、同质化的内容,久而久之造成「思维反刍」。

      所以如果陷入焦虑、抑郁心境的话,一定要及时关闭手机 App 中的内容推荐功能。或者再彻底一点,可以保持信息钝化,做到信息隔离,直接卸载。

    • 闲谈 112

      最近在看《芒格之道》这本书,下面图片是芒格在回答股东问题是,提到心理学领域的两个不足。@学叔 个人觉得这两点抓的还是很准的。

    • 闲谈 111

      之前的闲谈提到过,现代社会过度崇拜「工具理性」。如果我们观察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可以看到「异化」现象处处可见。比如我们打车上车时,确认的是尾号「7568」;比如我们取快递,报的是取件码「3456」;比如我们拿外卖时,说的是尾号「7568」;再比如我前段时间住院,从头到尾被称呼的都是「10 床」。

      这些数字、这些代号俨然替代了我们的姓名,取代了我们这个人,这就是「异化」。所谓异化,是趋同,是去个性,变成机器人,是电影周润发的代号 9527。

      异化对我们的影响是「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使得人和社会都陷入失常的病状,阻碍我们健全人格的发展。心理学家弗洛姆看来,人性异化的实质是人与人性的背离,人性异化的原因在于人放弃了对人性应有的维护和尊重。

    • 闲谈 110

      学习心理学这么久,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学会了思辩,懂得了包容,会觉得一切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会意识到人格的多样化、多元化,且无好坏优劣之分。每个人做出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需求各不相同,我们可以用更加包容的眼光看待那些和我们不一样的人和事。

      人性本善,处境使然,为别人的行为寻找可能的解释,避免归因偏差。遇到问题设想对方最大的善意,以更宽容的心态行事,减少戾气。没有触碰原则的事都是有商量余地的。减少刻板印象带来的偏见,做人低调谦虚,做事、做学问才需要狂妄一些。

      就像之前看到的一句话说的那样,“大学里所有的学科和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大多都是为了帮助别人,唯独心理学,不仅仅是救人,更多的是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