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

    • 闲谈 109

      今年春晚看到有八段锦的表演,强身健体。很多运动都能促进心理健康,或者对心理健康的恢复有帮助,这个是很多研究者的共识。那么我就在想,哪一种运动对于普遍的心理问题帮助是最大、最直接的。

      想起来年前我去广州开会,见了一位老朋友,听她聊到现在做的一个项目,感觉很有意思。那是第一次听说「潜愈」这个词,就是「潜水治愈法」,听她讲到这种方法对于情绪调节是有帮助的。

      在海里潜水有一定压力,同时隔绝外物,能保持放空状态,专注当下的呼吸,感觉像是换一种极端环境做正念。还是蛮有意思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运动辅助方法,应该不错。

    • 闲谈 108

      上周部门聚餐,同事提到一个工作的改进方案,进而聊到细化「情绪颗粒度」,瞬间我想到之前看过的一本书《心情词典》,这本书描绘「心情的十万个名词」,如同情绪的大集合。当时脑子里就冒出一个想法,这本书罗列的众多情绪主题词,以及主题词下面大篇幅介绍的来源、示意等,这就是现成的 Prompt 呀!

      本着「干了再说」的想法,历经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爬虫 > 文生图模型比较 > Prompt 模版调试 > 汇总结果,就有了这个「心情词典·图文版」。如果整个文档能为大家提供些许情绪价值,就是最大的意义。

      心情词典·图文版笔记

      心情词典·图文版文档

    • 闲谈 107

      「The Weirdest People in the World?」,在你看到这个标题时候,你能想到的「世界上最奇怪的人」会是谁?会是什么样的人?

      这篇文章作者讲到,世界上最奇怪的人:是一群来自西方(Western)、受过教育(Educated)、处于工业化(Industrialized)、富裕(Rich)和民主(Democratic)社会的人。这些人应该是很正常才对,为什么会是世界上最奇怪的人呢?

      是因为这些人是典型西方社会的「心理学被试」,绝大多数都是大学生,很多心理学实验的研究结果、研究结论都是在这群人身上得出的。但问题在于这部分研究样本放眼全球是非常不典型性的,即便在西方社会也只能代表一小部分人群。

      而心理学研究结论通常依赖的是样本的代表性和多样性,所以作者提出,为了获得更加准确、全面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需要在更广泛和多样化的人群中进行研究。

      ps. 这篇文章作者的这个标题起的真是不错。

      Ref:Henrich, J., Heine, S. J., & Norenzayan, A. (2010). The weirdest people in the world?.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33(2-3), 61-83.

    • 闲谈 106

      最近看到很多「北京普惠健康宝」的宣传,一款对身体重大疾病利好的医疗保险。我就在想不知道国家层面、或国家级的保险公司什么时候能推出一款「心理保险」,就冲某位专家说:疫情以来全球新增超 7000 万抑郁患者,9000 万焦虑患者,数亿人出现失眠障碍问题,这应该属于一门共赢的好生意。

      如果有生之年,国家真的推出了「心理健康宝」,不知道哪个时候「心理学」能不能做好支撑。现在 @学叔 了解到的已经有健康体检机构已经推出了「心理健康体检」,比如四个字的那个比较大的机构,之前就找我们沟通过。「心理保险」也不能说过于遥远吧。

    • 闲谈 105

      下面这段话是 @学叔 从哲学角度、社会加速发展角度,理解了社会病态的「倦怠」、焦虑的时代病的来源。


      整个社会围绕在表面精美的「数据图表」,遵循着层层突破的「提升逻辑」,形成了以「数据提升」为唯一目标的掌控逻辑,并将所有人、所有事物吞入其中,形成当前内卷现象的旋风。当前社会以数据计算来占领世界的思维模式,在哲学领域被称为「工具理性」。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人的理性可以分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类。工具理性考虑的是如何「多快好省」的完成一个工作、解决一个难题。至于对社会是推动作用还是毁坏作用,工具理性并不关心。价值理性更多考虑的才是意义与价值,价值理性才将圣人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作为行动准绳。

      工具理性这种求发展、求质量的提升逻辑,通过对「世界的掌控范围」来体现。它将世界看作被占领的客体,让世界可见、可达、可管控、可利用。当飞机划过长空、轮船渡过大海、神舟火箭奔向宇宙、钻探机深入谷底,无不体现着我们对于世界的掌控。我们享受科技便利的时候,也要知道深受其害。最大的危害,正如华东师大一位老师总结的那样。

      工具理性把现代人借助神灵的力量跟宏大世界的默认连接切断了。

      我们最早与神灵的联结可以追溯到 3000 年以前,大家都知道三星堆出土的一件文物:青铜神树,它与《山海经》中记载的「建木」高度相似。据传建木是一颗神树,能通天抵地,直达天庭。天上的神经常下凡跟人类共处,走的这条天梯就叫「建木」,它长在天地的中央,都广之野。狩猎采集的日子,我们祖先还信仰「天地神明」,创造了「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利用集体叙述的力量,尊重世界、聆听世界、不屈服世界。他们的后辈,借助科技的力量占领世界、汲取世界、掌控世界,没成想遭到严重反噬。

      现在整个世界就像经过有色镜片的过滤,使得现代社会大部分人,尤其是大城市的人群皆处于一种「冷漠」的状态,一种「不被任何事感动」的态度,让人们深陷孤单与孤立的泥沼。久而久之,外在世界的一切都变得死寂苍白、冷淡空洞,连我们的内心也是麻木厌恶。从此以往,世界不再对我们说话,我们也无法聆听世界的声音。外面世界的一切事物是僵死与空洞,我们的内心世界是静默和冰冷的。「一切都不再向我说话了」,这是抑郁症患者的状态。

    • 闲谈 104

      前段时间和同事聊天,聊到现在大众普遍处于「心盲」阶段,正如建国初期,人民识字率很低,遍地皆是「文盲」。随着教育普及,社会加速发展,「文盲」比例大幅下降,「心盲」的问题浮出水面。解决「心盲」的普适性问题,其实需要提升全体国民的「心理健康素养」。

      心理健康素养的概念最早是 1997 年提出的,是指“帮助人们认识、处理或者预防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和信念”,包括心理疾病的识别、预防、干预、治疗和求助等内容。其实简单讲,就是综合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和态度,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

    • 闲谈 103

      本来是一次很正经的讲座培训,讲信号处理、讲情绪建模,没成想讲到编程阶段,在同学们强烈建议下,变成了 chatGPT 的高阶技巧应用示范。其实大家花在 chatGPT 或者花在 AIGC 上的时间再多都不为过,毕竟这是一次突破人类奇点的技术大变革。新的一年,@学叔 会一马当先的加大在 AIGC 上的投入时间,和大家共勉。

    • 闲谈 102

      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心理学老师发的这张图片,来自一位心理学研究者讲座分享的 Slide。这让我想起心理学的目标:「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现代科技可谓一日千里,心理学的发展却举步维艰,仍停留在「描述解释」的阶段,距离「问题解决」阶段遥不可及。这也是为什么 @学叔 觉得心理学应用前景不好的原因。

      想起在一本书看到马斯克曾说过的一句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闲谈 101

      @学叔 最近利用 NAS + Docker + calibre-web 搭建了一个「心理与行为表征库」的私人图书馆,供公司的同事使用。这个在线图书馆包含将近 100 本精选的心理学好书,相当于「心理学领域的四十二章经」,对于我们工作助益很大。只要读懂、读透这 100 本书,并将知识融通,工作中的应用心理学技能就可以通关了。

      因为涉及版权问题,就不将其公开了,不过非常建议大家自己动手做一个自己的私人知识图书馆,相比一本书一本书的看,私人知识图书馆的优势在于可以方便的结构阅读、快速定向查找知识、以及利用系统优势构建心理学知识体系。

    • 闲谈 100

      @学叔 上周到南方出差,去一个道观闲逛吃斋饭,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心理学现象。平时我们吃饭,喜欢将碗放在桌子上,低下头用嘴凑近桌上的碗。而佛家、道家吃饭讲究以食就口,不能以口就食,要端正拿起碗吃饭。

      我在道观吃斋饭时候,发现大部分游客(也有为数不少的年轻人)像被传染一样,都是规规矩矩的端着碗在吃。一个原因是餐桌比较矮,不太方便低头弯腰吃饭。另一个我想是情境约束力,在道观这个强约束情境中,人们的行为不自觉受到周边环境的压力影响,变得规矩规范。

      这让我想起一个实验,一位研究者把眼睛的图片作为研究素材,发展只要被试觉察到有眼睛在注视着他们,他们的行为就会比较符合社会规范、利他。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环境经过刻意的设计,比放多少标语都有效,比如已经被证实的:在男士马桶中间绘上一个小的苍蝇,比写多少「文明一小步,文明大一步」都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