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

    • 闲谈 099

      为数不少的心理学学生遇到数据处理时,会纠结是学 Python 还是 MATLAB,其实 @学叔 当时也有此惑。我是从 MATLAB 上手的,和大家一样,处理脑电数据,教程俯拾皆是,第三方包也成熟易用。后面由于涉及眼动设备的 SDK 接入问题,MATLAB 无法解决,就改成了 Python。

      其实现在大家不用纠结这个问题了,因为有了 chatGPT,一切都不一样了。我们现在做选择的判断标准是:chatGPT 的编程母语是什么,我们就用什么。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 GPT 训练语料的话,会发现 Python 是 GPT 的母语,所以不用再去考虑 MATLAB 了。就像之前看到的一句话:一个人再努力,努力不过趋势;一个人再聪明,聪明不过时代,用好 GPT 这个赋能工具,为自己服务,专注解决核心问题才是关键。

    • 闲谈 098

      市面上有很多心理学产品,这些产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知识付费课程,如「成为更好的自己」等,另一种是服务型产品,最典型的莫过于心理咨询师的咨询服务、心理健康的筛查服务。

      市面上同样有为数众多的教育类课程、培训服务,二者对比,很明显的一个差异,心理学是典型的「叫好不叫座」,教育是「叫座不叫好」,不然也不会让国家的双减给一刀切。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可能是大众觉得教育是一种「实打实的投资行为」,是有投资回报率的,所以大家倾向于买单。而心理学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消费行为」,是可有可无的。

    • 闲谈 097

      最近看书看到一句话「昨日种种,皆成今我」,说的是我们过去的经历、体验塑造了我们现在的自己。伯恩在《人生脚本》这本书中,也提出人生脚本是一种无意识的生活计划,通常在儿童早期形成,受父母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这些脚本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信念,指导着他们的行为和生活选择,往往决定着他们如何感知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这种说法是大部分研究者的共识,所以研究更多的是「人格、气质」如何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我的一个想法是「遗忘」是不是在其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会不会是「遗忘才让我们成为现在的自己」。比如最极端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认知功能衰退,记忆丧失,像变成了另一个人。

      人生是由无数个选择构成的,我们成长过程中,大多时候的选择,是根据我们记忆形成的经验来作出的。那么遗忘的这些内容,就造成我们选择的片面化。做个思想,两个典型的双生子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在同样的学习环境、成长环境,那么他们之间的行为差异,遗忘是不是扮演了重要的作用呢?

    • 闲谈 096

      心理学领域有众多学科,说起最美的学科,要属「实验心理学」。说到最实用的学科,非「心理测量学」莫属。恩格斯说过,数学在一门科学中应用的程度,标志着这门科学的成熟程度。心理测量学可谓心理学皇冠上的数学明珠。

      心理学在现实世界最重要的应用是充当「一把尺子」,测量方方面面,诸如能力选拔、岗位匹配、心理健康等。尺子最大的特点是有刻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不同测量维度需要的测量工具不同,而不同的测量工具所具备的测量尺度和精度又不一。比如最早的颅相学将颅骨大小与心理能力进行关联量化智力,类似在「米」的尺度上进行测量,所以偏差异常的大。随着心理测量学的发展,有了成熟的智力理论、智力量表,发展到了「分米」的刻度,测量结果开始逼近真实结果。

      不过想要从「分米」跃迁到「厘米」或者「毫米」,实现进一步精细化、精确化的量化评估,是目前已有工具无法解决的,也不单单是「心理测量学」可以解决的。但市场上恰恰需要的是厘米、毫米的识别精度。

      这就需要前沿科技的进一步突破,远非目前常用的电生理设备可以解决的问题。所以说心理学很多应用的问题,是需要借用其它学科的突破来解决问题的,这也是心理学在现实应用上的发展困境。

    • 闲谈 095

      前段时间看到一句话,「通过解决别人的问题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心理学中问题解决的策略有「尝试 - 错误」、「算法策略」、「启发式策略」等,这种策略适用于一般的问题解决,是常见的隐式思考方式。

      而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复杂度远大于学校碰到的问题,工作中处理的问题远非孩童时代可比,所以我们要学会如何在「问题空间」中解决特定问题,这就可以很好的利用别人的问题撬动自己的问题。

      诸多问题其实环环相扣、牵一就广,每个问题背后有着特异性的情境和前置条件,工作中短平快解决的问少之又少,而通过系统工程解决的问题却比比皆是。

      这个时候除了权衡外,改变求解问题的思路更为重要的。在工作中,衡量一个人的核心价值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大小。解决问题过程中,不能一味强调自己的问题(除非站在高位),而是站在对方角度,强调能给对方带来什么优势、能帮对方解决什么问题,当别人问题解决掉之后,自己的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

      所以站在对方角度考虑,为对方利益着想,来侧面解决自己的问题就显得更为高明。比如最简单的,生活中我们打车,路上车况不好,我们马上就要迟到了。这个时候你再怎么急,师傅是不容易和你共情的。但如果你说师傅我有些拉肚子,坚持不住了,这时师傅应该会比你还着急。这就是急人所急,想人所想的秒处。

    • 闲谈 094

      这是安定医院进行「抑郁症」检测的一个项目,使用指透式脉搏波测量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张力」。张力可以理解成「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拮抗作用。这个报告供相关研究方向的同学参考,但是大家也要清楚这个报告的问题。

      这种原理测量压力、稳定性本身没问题,问题在于缺少「特定情境」,道理之前也讲过,比如我静息态下的心率是 70,并不能说明问题,如果我在当众演讲时候,心率飙升到 120,说明我抗压能力比较差。如果演讲时候,我的心率是 80,说明抗压能力比较好。这就是「特定情境」下数据比较的作用。不过「疲劳程度」这个指标就有点扯淡了。

    • 闲谈 093

      知识星球运营一年了,写了一篇星球的介绍贴,欢迎大家帮忙推荐!

      为表诚意,特奉上一张星球长期折扣券!

      想向你推荐我的知识星球

    • 闲谈 092

      @学叔 已过而立之年,近期频频感悟,人生发展的后半程,最大的敌人已变为自己。在与自己的对抗中,还能不能排除世事纷扰,「一头扎进去,做一件大事」尤为重要。

      人到中年,流体智力下降,身体问题初显,心力被耗散,心气亦远不如前。此种境况,是从众如流,还是独行逆旅,最大的阻隔还在自己。倘若大败自己,初心未变,使命犹在,才不枉此行!

    • 闲谈 091

      认知心理学基于对感知觉的研究,能为设计领域提供较多理论支撑。比如设计图片时候,通常希望一张静态图片表达出动态,展示出应有的冲击力或者能让人传染的情绪能量,大家说的就是图片的张力。关于图片的张力,比如一张跳高运动员定格在空中,他自身是在往上跳,但是由于重力的存在,我们还是认为他会落在地面。这样静止的照片就有足够的张力,也形成了静态图片传递动态运动的感觉。这种设计考量完全是基于视觉特性。

      还可以基于听觉特性给产品起名,比如滴滴、滴答、叮当这些都是利用声音属性。我们听到这种名字,会快速唤醒沉睡的听觉皮层,从品牌传播角度讲,这种产品的传播度会更远一些。

      在给产品起名中,也可以利用「语义网络」的激活特性。比如我们说水果,最具代表性的是苹果、香蕉、桔子,水果给我们的感觉是干净、洁净,所以「桔子酒店」品牌传播力非常好。反过来讲,菠萝也属于水果,但它不属于最典型的水果,所以如果是「菠萝酒店」,传播力度就会差一截。

    • 闲谈 090

      有研究者说「成长逆境」是成就作家的主要因子,@学叔 个人深表赞同。作家们在精神世界构筑作品、创造模因时候,童年的经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作家们,有着更敏感的感官、成熟的心智,思维会更加发散,不受限于常规思维的枷锁约束,早早的打通联觉和心理理论。比如张爱玲童年被继母虐待,被父亲关禁闭。比如鲁迅在三味书屋就读时,正赶上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过日。

      这种成长逆境,使得张爱玲写出了「生命自顾自走过去了」,使得鲁迅写出了「只不过,是坐着用手慢慢走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