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 089
现在社会加速发展,流星赶月、更迭不息,每个人都很急,或急着成功、或急着成名。似乎只有向上走、往前走才是唯一出路,如果驻足不前,便心生恐慌。
假期出游,领略诸多美景,排解心中积郁,觉得我们都被「撸起袖子加油干」给箍住了,生活和工作需要「松弛感」,需要「张弛有度」的精神状态,不是一味的紧绷,一味的内卷。这种张力构筑出来的生活空间,让我们能在享受生活美好、紧随当下的同时,还能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事业。
现在社会加速发展,流星赶月、更迭不息,每个人都很急,或急着成功、或急着成名。似乎只有向上走、往前走才是唯一出路,如果驻足不前,便心生恐慌。
假期出游,领略诸多美景,排解心中积郁,觉得我们都被「撸起袖子加油干」给箍住了,生活和工作需要「松弛感」,需要「张弛有度」的精神状态,不是一味的紧绷,一味的内卷。这种张力构筑出来的生活空间,让我们能在享受生活美好、紧随当下的同时,还能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事业。
心理学人这个群体普遍特质是亲和力强、宜人性高,大家选择这个专业作为傍身技能,多数是抱着探寻世界真相、内心和解、真实自我的态度,很容易养成「闲云野鹤、温文尔雅、与世不争」的气质。
这种「老好人」性格在生活中没问题,但是在做事上、做大事上,往往变为劣势。因为心理学人缺少竞争意识、没有足够的好胜心,换句话说就是不敢创新,不敢突破,瞻前顾后,只能守成。做人可以理想主义,做事还是要功利主义、实用主义。
一切皆是时间函数,生命也不例外。如果想驱动这个函数朝着目标延展、向着中心逼仄,就需要加一个约束系数,它就是「情境约束力」。情境对于我们来讲,就如同水之于鱼,空气之于鸟。
什么是情境约束力呢,是一个能够约束我们行为、让自己全情投入事业的环境或场所,它可能只是一个方寸间的办公桌、一个舒适的小工位。
如果不加约束,我们的行为会非常发散。比如我们在家里,一会找个东西、过会又去洗个衣服、兴致来了还会去打扫卫生、找找零食,时不时还要躺在沙发上看电影。但如果我们在图书馆,目的就非常明确,看书。在医院,就是看病。在教堂,就是接受洗礼。我们不太可能会在图书馆、医院或者教堂里面追逐打闹、横躺竖卧。那是因为这些地方都属于强约束的场合,我们的行为会异常收敛。
对于工作也应如此,一样需要有个单纯的情境约束我们的行为,与我而言,这个情境就是工位。当我踏入公司大门的时候,我觉得进入的一个养家糊口、一个提供饭碗的场所。但是公司是可以换的,工作是可以变的。
但是当我坐到工位的时候,我觉得那是一份职业、一份事业。人生一世,数十寒暑,做好一二事,亦非不易,事业不会频繁改变。所以坐到工位上,只想一件事、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工作还能不能做的再好一点、更好一点。
认知的认知是元认知、记忆的记忆是元记忆,那么范式的范式就是范式的原型,也就是第一个想出这个范式的学者。
比如 Flanker 任务、Stroop 任务这些范式堪称经典,第一个提出这个范式的学者真的是创造了一个认知心理学研究过程中的模因。
后面有很多范式都是在这个基础范式上做的修正,是以这个范式为蓝本做的改良,这个就没太大难度了。
范式的产生有环境的原因、也有学科的特定属性,因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科学。
所以心理学工作者就需要花尽心思让这些被试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毫无知情的情况下达到研究的目的。
那些老一辈心理学家设计了非常多精美的实验范式,完全是靠心思、靠精彩的设计采集人的数据,完全不需要借助现代这些脑成像设备。早些年有研究者写过一本书就叫「美的实验心理学」。
现在心理学的发展被很多从国外回来的学者带跑偏了,一个是没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心理学取向出来,另一个是大部分研究者都跑去研究认知神经科学。其实从国外学成回来的研究者,做的无非是欧美本土心理学的延伸和拓展,并没有根据国内土壤而开宗立派。
他们借助各种高大上的设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各种折腾数据,也好发表文章、申请基金,这些人从国外学到了很多新的技术,回国后就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带着往这个方向跑。
美其名曰跟国际接轨,其实我感觉更多的是给自己构建壁垒,所以我感觉心理学没有以前好玩了,看不到太多肯花心思的实验设计。
现实中我们遇到的诸多问题、难题亦或挫折,其实都源于「量的积累」。没有足够量的累积,就无法形成质的突破。这里的一个巧妙解在于:将「脑力活动」变成「体力活动」,大周期的日积月累,才能慢慢跃迁到智识激荡的层面。
什么是「知识的体力活动」呢?其实高三时代不分日夜的刷题,就是一种机械的体力劳动。题海战术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换到现在我们读本科,或硕士,就是拼命读论文,将整个研究方向「古今中外」的论文都读透,这对于「体力」的要求是远高于「脑力」的。
所以成年人的「体力活动」,如果说写作的话,就是每天刻意去写文字卡片、每天持续输出笔记或想法,定期汇总成文。如果是编程的话,每天刻意保持新增代码量,疯狂在 GitHub 上输出仓库。这种追求量级差异的思维,才是锤炼手艺的不二法门。
科学从来都是可证伪的,这才是科学研究的美。现在碰到很多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知识嗤之以鼻,不加思考就贴上「伪科学」的标签。如果只是表面说说倒也无所谓,只是谨防这种「不加深思」的思考方式慢慢沉淀为习惯性的思维模式。
科学是允许质疑的,经得住质疑的,比如处于争论焦点的中医。但是我们要用「科学思维」证伪,通过设计实验、通过数据来验证它结论的科学性。这才是我们读了这么多年书,需要习得的科学素养。
世界上最著名的无神论者、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道金斯认为,最能提高每个人认知能力的科学概念就是“双盲对照试验”。
就像 19 世纪初,颅相学曾一度大受追捧,时至今日我们都知道其属于伪科学范畴,早被证伪。我们开始认为核磁、脑磁这些脑成像设备才是解析大脑奥秘的工具。
但是反过来讲,颅相学在当时也是严格测量大脑各部位的尺寸、详细记录数据,和我们现在的磁共振挺像的呀。可能再过 200 年,核磁俨然就是 21 世纪的颅相学。
就像波普尔所说,科学和非科学的边界就是「可证伪性」,所有的科学命题都是可证伪性,不可证伪的理论不能称之为科学理论。但是心理学领域恰恰充斥着很多不可证伪的理论、不可重复的实验,这也是心理学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我们眼睛可见范围是:380~780 纳米的电磁波,耳朵可听到的范围是:20~20000 次声波,较宜适应的温度是:30~36℃ 范围,承受的最高海拔是:8000 米,下潜的最大深度是:214 米,跑动的最快速度是:1 米 / 秒。
虽然我们的三磅大脑能神游古今、遨游天际,但很多时候对世界的认知是受限于身体的。「具身认知】提倡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作用,认知通过身体的体验形成,认知的内容可以由身体来提供。
但由于我们身体构造,对于大自然的感知,只是须弥一芥、沧海一粟,可以说身体是我们认知的阿喀琉斯之锺。
日常生活中,我们真的需要很用心、很用心的去体味世界的真实与美好,才不会与秋天的风、夏天的雨、冬天的雪擦肩而过,后知后觉。
我们生活在钢筋丛林的人类动物园,随着社会加速发展,相伴而来的是高发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成为时代病的抑郁症。抑郁症患者有个共性,就是「好人定律」。言外之意是抑郁症患者基本上都是好人,是有素质的人,或者道德标准较高的人。这些人受到挫折、遇到问题,不习惯向外排解或者不会向外求解,只能对内归因,折磨自己。数次下来,认知失调,情绪崩溃。
这背后的核心矛盾是抑郁症患者的人性系统(如大五人格)与 TA 所处的情境、环境不匹配。这种冲突从两端向内施压,如果欠缺较强的抗逆力、心理弹性,就易于陷入泥沼,脱身不得。就像抑郁症患者的「本我」和「超我」一直在争吵打架,「自我」没有足够的能力,让「本我」和「超我」握手言和,就只能歪曲认知,引发心理障碍。
今晚 @学叔 去参加了一个关于 AI + 心理干预的 Workshop,很多研究者在使用 AIGC 技术研发 AI 心理咨询师,为了能够补齐人类咨询师资源短缺、咨询耗时费力、经验不足等问题。
其实本质上是好事,但不禁让我担忧。AI 心理咨询师如果和用户过度联结、积极倾听、无条件支持的话,会不会存在一个风险,我们会将 AI 咨询师当成一个无话不谈的数字好友,变为「情感陪护」。
这反而会加重用户沉迷于虚拟世界,与 AI 咨询师产生非正常联结关系,并切断与现实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我们现在的焦虑、抑郁问题,一部分就是源于社会加速发展对人的异化,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所以 AI 心理咨询师如何把握好明确的伦理规范,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产品不行服务凑,服务不行态度凑。心理学的产品想要做好,困难重重。
产品代表着心理学的科学价值,时刻要保有底线,这部分往往不经意就被打破。
服务代表心理学的市场价值,做服务也是心理学的一部分,只是这个服务多了些「海底捞」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