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

    • 闲谈 129

      之前就听说很多心理学专业的同学去做互联网产品经理,原本以为心理学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直到我来做产品,才体会到心理学的帮助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现在工作中,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能帮我做的产品相对规范一些(其实没有心理学背景,只要多摸索一些产品规律,是一样的),实验心理学的知识能帮我设计一些伪实验用来探索验证用户的需求(其实没有心理学背景,只要有很好的感觉,以用户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也是一样的)。

      想要做好产品的工作,真的是一项手艺活,日日夜夜、且琢且磨,剩下的就交给体感(直觉)与品味了。

    • 闲谈 128

      之前一直不清楚为什么手机的 App 更新记录,写的非常简短,还含含糊糊的,把每一条更新记录写清楚不好吗?现在轮到自己做产品,总算明白了。这个更新记录其实涉及到的是「商战」,也就是「情报分析心理学」。

      在「情报分析」中有一种方法叫「反向工程」,比如互联网的 App 产品经常是「小步快跑」的更新迭代,每次迭代都会有「版本的更新记录」。

      如果「版本更新记录」非常详细的话,就会被竞争对手用来分析:产品的功能趋势走向、背后的商业模式、产品价值点的核心逻辑等。所以这些 App 的更新信息才会刻意写的模糊。

    • 闲谈 127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擅长分析人的行为、擅长洞察人的需求、动机,但以我的亲身感受来讲,心理学提供给我的只是一个大的理论框架而已。另外大家都知道心理学擅长的是「描述」和「解释」,这种「描述解释」还是滞后的、事后的。

      现在我尝试着丢掉「科研人员思维」,切换到「产品经理思维」,在具体工作中基于以往学到的这些知识,其实并不能给我带来很强的对于用户行为的洞察和体感。我有的只是方向性的模糊感念,这并不能形成一种对于用户深度的行为洞察和设计。比如下面的例子,就是对于用户行为深度的分析、巧妙的设计。

      这是同事分享的一个儿童家具产品例子,它们对于用户的定位和洞察是「妈妈不开心,没人能开心」。这就是一个巧妙的切入角度,虽然家具的使用者是小朋友,但是付费买单的人群是妈妈。而且妈妈在家庭生活的分量是很高的。

      还有就是对于小朋友行为的引导纠正,这也需要巧妙的设计。比如孩子时间意识不强,一个重要原因是看不懂家里的时钟,或者看起来不方便。因为家里的时钟,一般是按照成年人的身高挂起来的,挂得特别高,孩子身高不够,看着费劲。二来是时钟上只标注了 1—12 的小时数,孩子很难读懂非整点的时间。于是这家儿童家具产品推出一款「面向儿童」设计的时钟。这款钟设计了一个倾斜角度,孩子在低处一抬头就能看到时间。为了方便读数,还在钟上标注了 1—60 的分钟数字。

    • 闲谈 126

      这几年买了将近 500 本书,再次刷新购书中的单本书价格。

      毕业这几年没有啥娱乐爱好,没有追星看剧、没有喝酒饭局,也就买书看书这点兴趣。

      其实有点小爱好挺好,一点小爱好能保持对生活的热情,获得人生的自主感,满足知识上的乐趣。

    • 闲谈 125

      教育其实是一个产业,是为二十年后的国家竞争提供人才弹药,解决人才供给的问题。

      既然是产业的升级、军备竞赛的竞争,那么只靠学校的 K12 教育、靠大学流水线的加工,是远远没有竞争力的。

      教育心理学有很多不错的教育理念、有很多超前的教育方法,这些小的浪花在整个产业面前真的是微不足道的。

    • 闲谈 124

      工作倦怠是人力方向的一个重点研究主题,起初研究对象是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比如空乘人员、餐饮服务员,这些偏向于情绪性工作。后面扩展到医生护士、教师、银行人员这些情绪劳动高的群体,而到了现在扩展到了行业的方方面面,有企业白领、生产线工人、警察等等。俨然从那些与人打交道的职业 (如护士、教师),转移到了以物 (如一线生产工人) 或以信息 (如程序员) 为工作对象的人。

      现在要想找一个自主、快乐、成长的工作已然成为奢望,大部分工作对于我们来讲,还是情绪耗竭大、去人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低。

      就像「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工作是为了不工作」一样,工作中还是要注重寻求工作中的结果和成果,扩大选择的自由度,提升价值和信念。

    • 闲谈 123

      我们的教育和学习体系中「理性」和「理智」比重很大,不断侵占我们的心智系统。我们成年人越来越像一颗「杨梅干」,干干瘪瘪,无趣至极。那么如何恢复成「味美多汁」的梅子呢?可能诗歌、故事、小说、戏剧这些艺术是一种方法,或者保持童心童趣也是一种应对方法。

    • 闲谈 122

      关于对抗异化,一点小小的思考,目前还没有具体系统的方法,只有一些模糊的感觉,像儒释道的传统文化、像阅读诗歌、成为创造者、找准自己的人生叙事,这些应该都是可以对抗异化、保持心理健康的。

      这次的「做一名城中仙」,只是一次初步探索,待构建一个系统方法论之后,再深入这个话题。

      闲谈异化

    • 闲谈 121

      前段时间看过一本书《读书毁了我》,看完没有太深的同感。现在已经转行一周,对这个标题相恨甚晚。读书对我最大的影响是,过早的认知闭合,思维体系和方法论固化严重。

      尤其是现在换到新的行业、新的方向,又缺少足够的背景知识,认知闭合就使得思维、思路难以打开,还是墨守成规的在原地打转。

    • 闲谈 120

      在「闲谈 119」中,提到我们与物品的关系变得疏离冷漠,手机只是我们的一个工具而已。不再像从前那样,我们与手机有着深厚的感情,我记得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部手机用了整整五年多。

      那么后现代化社会,面对这种情感淡漠的情况,如何破局呢?其实还是有一些巧妙解的。我们个人深受「工具理性」的影响,我们自身思维和认知角度很难转变,所以巧妙解在于改变手机的角色和定位。

      比如「LOOI Robot」就是非常非常好的创意,它将手机变成一个「有情感、有互动」的桌面小机器人,它有自己的脾气,会感到害怕,需要独处空间和主人的爱抚,能与我们进行深度互动。这样的手机 Robot 不再像以往受我能的支配和掌控,与我们的关系变得若即若离,处于半掌控的程度,这就改变了我们与手机的关系。就好像手机自从有了一个身体,灵魂都被释放了一样。

      好喜欢这个创意。

      LOOI 视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