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习过程经历了口头文化时代的口耳相传,到读写文化时代的书籍印刷和读写传播,再到互联网时代的计算机视频和网络的演变过程。这个演变促成了从传统学徒制到学校教育,最后到终身学习的两次教育变革。

现今网络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学习从一对一的「传统学徒制」变为流水线的学校授课制。

对于「学徒」我们都不陌生,传统行业的学徒制度,让手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我们如今找私教、请教练,也是沿用这种方式,进行技能与知识定制化的学习。传统学徒制,强调程序化技能的培养,使用言传身教的沉浸式学习,习得许多不可教的「默会知识」,也称为「内隐知识」,只能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传递。

学徒制是以结果为导向,以技能为输出,亦步亦趋跟在师傅左右,最终成为师傅。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学校教授的知识弊端初现。学习到的内容都是静态知识,限于知道,仅此而已。教育沦落为应试教育,考试变为教育效果评估的唯一准绳。本来设置测验的初衷,考是为了教,现在教是为了考。

但真实世界需要「动态知识」,这是传统教育无法给予的。尽管分数很高,但学生并不具备知识迁移、创造性应用的高级思维,不能独立完成一个项目,不能将知识嵌入日常生活。

所以为满足工业时代对于高素质人才的渴求,在应用情境中有效融合知识和技能,将传统学徒制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升级为认知学徒制。它脱胎于传统学徒制,吸收最前沿的认知科学研究成果,如建构学习法、情境学习法、发现学习理论,发展出比较完备的认知学徒制框架和内容。

认知学徒制,是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柯林斯和布朗等提出的教学模式,针对教学过程,强调认知技能和认识过程的结合。其模式是在教学开始前给学生提供专家系统,以了解专家实践的思维过程,给学习者问题解决提供指导,为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让教育者从以「教」为中心转为以「学」为中心。让教育变为一个系统工程,而非静态填鸭。

内容 构成专长所需要的知识
领域知识 学科内容的具体概念、事实和程序
启发式策略 一般可以用于完成任务的技巧
控制策略 指向问题解决过程的一般方法
学习策略 关于怎样学习新的概念、事实和程序的知识
方法 促进专长发展的方式
示范 教师执行一项任务,这样学生可以进行观察
指导 当学生执行任务时,教练进行观察和辅导
搭建脚手架 教师提供支持,以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清晰表达 教师鼓励学生表达出他们的知识和思维
反思 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实作和他人的实作进行比较
探究 教师让学生提出和解决自己的问题
顺序 对学习活动进行排序的关键
复杂性递增 有意义的任务在难度上逐渐增加
多样性递增 在多种情境中实践,以强调广泛的应用
全局技能先于局部技能 在执行部分任务之前,先讲全局任务概念化
社会性 学习环境的社会特征
情景学习 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情境中进行学习
实践共同体 针对完成有意义的任务的不用方式进行交流
内部动机 学设定个人目标去寻求技能和解决方案
利用合作 学生一起学习去完成目标

其中情景学习的精髓在于,给予学生机会去观察、参与、发现具体情境中的专家实践。这样学生就能明白,策略是如何与他们真实知识和概念知识相适应,怎样利用社会和环境的各种资源。

通过「认知学徒制」的开枝散叶,学习的主流观念日益变成:从「情景学习」出发,当一名「认知学徒」。其中个人认可的特征是「脚手架支撑」。如果说示范聚焦的是专家的实作,指导聚焦的是实习者的实作,那么脚手架支撑强调支持学习者的整体方法,聚焦于任务、环境、教师、和学习者。提供给学徒的脚手架可以是建议或帮助形式,如相互教学中,给学生提建议;也可以是物理上的支持,如写作时所用的线索卡。当学生能独立完成任务后,脚手架就应该被逐渐拆除。

「认知学徒制」是为了培养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而非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因为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教育不就是为了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吗?

ChangeLog

  • 220406 ZAPP 抽样阅读法读完本书,并写出读书笔记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