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三个月前,去开智参加信息分析课,阳老师说来聊一下,就这样到了爱贝睿实习。2019 年的第一天,坐到工位,开始实习。

现在坐在宿舍复盘实习总结,越来越依赖工具、输出倒闭输入的产出是画上这个句号的有力一笔。GitHub、Markdown、TAPD、WorkFlowy 已变成每日必用的工具,FCPX、Audition、Photoshop、Illustrator 打开的甚为频繁。三个月来自己匍匐在一个个需求中,这个任务还没完,另一个需求又抛了过来。

在高密度的内容组中,我渐渐内隐了公司一直提倡的「批量解决问题」、「完成大于完美」、「迭代才能出精品」。这些已融为公司的日常,与其他的创业公司不同,同事脸上都洋溢着慵懒和精进,走的很慢,但很稳。

看着自己写的 13 份周报,鲜活的刻画了职场新人的曲线。写了三篇原创文章,旧文/转载排版数十篇,经手处理过的课程占了 App 课程的 90%……这些无一例外强化着自己处理工作的风格和能力。

新人毕业的前几年还未定型,所以工作习惯更为重要。在爱贝睿习得一套优雅的工作方式。优雅的背后有着良好的操作系统加持,开源的工作风格逐渐沉淀到公司模因中。所有同事全用 Mac、同事的协作是 GitHub、Zotero、Google docs、企业微信。对于用惯 Mac 的人来说,简直气味相投。对于新人,无需太多工作培训,所有技能文档、工作须知、新人上路清单、技能自检、工具配置等等,全归档在 GitHub 仓库中,透过长长的 ChangeLog,看到迭代的力量。

那是刚实习一个月的时候,配合公号组写文章,第一次写育儿的文章对我来讲难度不小。还未结婚,完全不理解宝妈们的烦恼,选题不是太偏就是操作性差。在同事多次点拨下,选了一篇德尔克早年关于批评的实验做编译。看个实验很简单,但把实验结果给缺少背景知识的父母们讲清楚,同时保证文采,这对我又是一个要求。

好在同事之间讲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完成大于完美」。先交个初稿,再迭代。经过同事的几轮意见和润色,稿件变得有模有样了。之后又陆续写了两篇,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后面很快就摸清了「套路」。

公司提倡复用和批量产出,同时又对内容严格把关。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同事参考文献,写的孩子早期语言词汇量对今后学习的影响,这个结论也一直被商家兜售贩卖。但其实这个结论并不科学严谨,被过渡放大,所以同事半夜还在讨论改稿、换实验的事情。

小小的三人组维持着十几万家长的科学育儿观。在实习期满后反复纠结是否留在公司的一点就是这些人真的在用心做科学早教,在她们身上看到了「内在动机」,育儿育己也并不是一句空话,短短数月我也被熏陶为「成长型思维」。复盘是最好的成长机会,输出大于输入。公司非常注重复盘,每周要写周报,记录上周工作情况、本周心得体会、下周工作规划等,通过这些输出清晰的刻画出时间的分配,是否偏离工作的重心。

就像伦敦大学学院健康心理学家招募了 96 位参与者,请他们选择一项想要发展成习惯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是日常能做,但现在还没做的行为。研究发现定向成新的习惯平均下来需要 66 天,甚至更多。90 天时间内隐的工作习惯能够复用到自己的学习上,在自己之后的工作岗位上。

使用 Mac 时间越长,越理解了优雅工具的重要性。拥抱开源、开放,好的操作系统搭配优雅的工具,简化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保护心力。在爱贝睿我从育儿知识中,学到了如何育己。

我是一个「比正式员工还努力的实习生」。

后记

爱贝睿,是一家专注于为 0-6 岁家庭提供科学循证导向的儿童早期教育产品与服务。科学养育,育儿育己。现在我对育儿的理解就是,「育儿的目标是把孩子养育成一个在心理、情感和行为上自主的人」。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请多放手。

ChangeLog

  • 190425 ZAPP 慢改。
  • 190419 ZAPP 快写用时 50 min。
  • 190418 ZAPP 创建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