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好些词:信息茧房、信息洪流、信息爆炸、信息孤岛,我们已被卷入信息时代。信息如此饱和,就像空气般无处不在,但对于什么是信息,却又像空气般被忽视。那什么是信息,而这里说的信息指的又是什么呢?
提到信息,最为人熟知的还是香农在《通讯的数学理论》中提出的:信息就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香农是从数学角度定义的信息,将信息视为通信过程中的信号。受其影响,大部分人都认为信息是数据的传递,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
读完《什么是信息》这本书,才了解到信息是多维的,不是一维的,信息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信息的本质远比我们日常理解的「信号」、「数据」或「文本」要深邃得多。洛根在书中提到,信息不仅仅是数据的传递,而是组织与繁衍的核心机制,信息不单单是静态的实体,而是一种能够产生结构、驱动变化的力量。这种自主演化的力量在人类生活中的多个领域繁衍。
按照二元论模型,世界万象可分为物质现实的物理域、非物质概念现实的符号域。物理域又可以按照生物有机体,分为非生物的符号域和生物有机体的符号域。按照这个划分方式,洛根探讨了影响人类境遇的四个信息场域,分析不同场域中信息的本质及演化方式。
在生物域中,信息体现为 DNA 密码。基因信息的传递与变异推动着生命的进化,这种微观世界里的信息传递机制让生命得以延续。DNA 不仅是静态的遗传密码,更是一个动态的信息处理系统,能够在环境变化中调整表达。正如洛根所言,生命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从单细胞到复杂的人体,都在不断进行着信息的接收、处理和传递。
比如免疫系统,当病原体入侵时,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出「非己」的物体,本质上就是一种信息的识别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免疫细胞区分自身与外来威胁,并保存相关「记忆」以应对后续的相似入侵物。
符号域讲述的是人类的语言和文化,信息被定义为意义的载体与创造者。语言、文化、艺术等符号系统不仅传递既有的意义,更在传递过程中创造新的意义。这表明信息不仅是客观的编码,还包含主观的解释维度。一条信息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其内容,还取决于接收者的解释框架。因此,信息本质上是关系性的,存在于发送者与接收者的互动中。
比如语言的隐喻系统。当我们说「时间就是生命」时,这个表达不仅传递了字面意义,还创造了一个概念映射,使我们能够用处理具体资源的方式来思考抽象的时间。这种隐喻性信息不仅传递已有意义,还创造新的认知框架。
或在艺术作品中,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不仅包含视觉信息(色彩、线条、构图等),还承载着文化信息、历史背景和美学价值。不同观众与作品互动时,会基于自身文化背景解读出不同层次的信息,甚至创造出我们未曾预见的意义。这展示了信息如何在接收者的解释框架中获得新的意义。
在技术域中,信息作为一种可以被量化、处理和转换的实体。从香农的信息论出发,信息被理解为不确定性的减少或熵的对立面。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获得了新的存在形式,脱离特定载体而独立存在。在这个意义上,信息具有某种「准物质性」,既不同于传统的物质也不同于纯粹的抽象概念。而技术的演进就是由这些信息模式的传承、修改和选择驱动的。技术进步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信息过程,新的工具和媒体从现有设计的改进和重组中产生。
而经济域中,指的是经济单位和政府机构。在这里,信息表现为「组织材料和人类」的象征性模式。比如公司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或是市场营销策略,都可以被视为象征性信息模式。 政府机构的法律和政策也是组织社会和经济活动的象征性信息。经济单位和政府结构通过这些组织模式的传承、修改和选择机制而演变。信息的主题外化到了社会经济领域,表明即使是复杂的经济和政治系统也受到信息结构的支撑,这些结构支配着它们的组织和发展。
综合这四个维度,洛根似乎指向一个更为统一的信息本质:信息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积,而是一种组织原则,一种使混沌变得有序的力量。无论在哪个领域,信息都在发挥着组织和繁衍的功能。
信息不仅描述世界,也构成世界。它像一条看不见的线,将生命、文明、技术和经济串联在一起,推动着世界的发展。
ChangeLog
- 250406 zapp 读完《什么是信息》这本书,借助 Claude,撰写读书笔记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