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

    • 闲谈 029

      心理学有三大武器:问卷量表、认知任务和电生理设备。这些武器可以单打独斗,也可以相互组合,用来研究认知加工过程、认知状态这种内在心理的变化情况。

      因为电生理设备能深入研究我们大脑的活动,研究结果接近内核,所以近年来一个明显趋势是跨学科融合的衍变。衍变方向是:【neuro + 任何一门学科 = 新的学科 / 新的研究方向】。这里的「neuro」说的就是电生理的设备,诸如:核磁、脑电、眼动、近红外、生理多导仪、心电仪等。通过这些设备在其它学科广泛赋能,或深入应用。

      比如神经管理学、神经美学、神经建筑学、神经人因学、神经传播学、神经营销学等等,都是这种衍变下的产物。其中在产业界应用最广的,当属「神经营销学」。它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人们大脑在使用 / 观察产品时,大脑的认知状态、情绪状态是怎样变化的,这些变化与产品的关系是如何的?

      比如让被试玩两个新设计的玩偶,把玩过程中使用脑电记录其生理信号,最后分析出被试大脑反映出来的内在偏好,更偏向于喜欢哪一个玩偶。或者也有研究者探索被试观看一段广告视频时,整个观看过程中,他们的情绪卷入度、沉浸感、注意投入程度是如何变化的,哪些片段情绪唤醒度高,哪些片段设计的不好,注意力投入低,这是生理信号可以给出答案的。之前 @学叔 通过的一个案例是:腾讯王者荣耀的皮肤,也做过这种实验测试。

      前面也讲过心理学有三个武器,不过很多学科只选用了电生理这个单一的武器。其实这些武器要想发挥好作用,还需要「实验心理学」的配合。很多学科都是能够设计实验、采数据的,但只有心理学学生设计的实验才「最地道」,得到的结果才更可信,因为我们知道「控制好额外变量」。

      这给我们的一个启发是,我们可以降维打击。很多同学都是跨专业读心理学的硕士、博士的,学完之后发现心理学领域内卷严重、拼不过,这时候不如索性再跨回自己之前的老本行。

      很多学科既然都想和「神经」结合,一是显得高大上,符合主流趋势,同时又相对容易申请基金。还有就是你们受过心理学的科班训练,能够设计出更加巧妙的「实验设计」,这两种能力都是其它学科所缺乏的。这就像计算机对于心理学降维打击一样,心理学也可以同样去打击更加「偏文」的学科,如上面所的管理学、语言学、体育学、建筑学、设计学。

    • 闲谈 028

      这三篇文章算是 @学叔 在心理学领域打拼几年的阶段性总结,分享给大家,希望有所收获。

    • 闲谈 027

      提起情绪调节,大家马上就能说出「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其实这两种方法在实际中并不能调节情绪,它是用来进行情绪调节方式的分类,看你属于哪一类,仅此而已。近几年在学术领域,新兴的一种方法叫「表达性写作」。心理学是异常强调「规范」的一门学科,「表达性写作」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在明确规范和约束条件(指导语)下,通过书写负性感受,表露情绪的一种调节方法。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依赖的前置条件几乎没有,一根笔、一张纸、封闭的环境安然静坐,在意识流状态下,任意挥洒 25 分钟,将心中苦闷的负性情绪尽数抛洒,就能平复情绪,稳固心理健康。

    • 闲谈 026

      ChatGPT 对于「心理学」在产业界应用的中立看法,可以说已经比很多研究生认识的都深刻了。

    • 闲谈 025

      MATB 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开发的模拟飞行任务(The multi-attribute task battery,MATB)。该任务由 4 个个子任务构成,分别为:系统监测任务 (System Monitoring Task)、追踪任务 (Tracking Task)、通讯任务 (Communications Task),以及燃料管理(Resource Management Task)任务,每个任务在触发相应的任务刺激的情况下,都需要被试采取相应行动。MATB 任务需要同时执行多个不同任务,并有意识地将注意力从一项任务转移到另一项任务,在相对较短的时间跨度内进行注意力转移,消耗被试人员的信息处理资源,诱发脑力负荷。

      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 MATB 任务可以有效测量「注意分配」、「认知负荷」及「情境意识」。通过主次任务、多次任务的设计,有效测量出相应的认知过程,这本是心理学擅长的,但又是心理学有所欠缺的。现有的任务测量,都是用一个简单的「N-back 任务」、「AX-CPT 任务」测量相应的认知过程,还缺少特种行业、特种人员在情境交互式测量上的手段,以及高生态效度的测评技术。比如这种小的游戏,也非常适合进行认知负荷的测评,要比现在的静态的「工作负荷」测评任务,效度高上一截。

      多任务处理小游戏

    • 闲谈 024

      心理学测评方法往往注重单个点的测量结果,比如考察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如何,就来实验室做几个认知任务;评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如何,就来实验室填写几个问卷量表。这种方法是基于测评结果,评估近期一段时间的心理状态,波动性较大。

      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一个新的研究方法是:「经验取样法」,也被称为:长时程追踪研究。顾名思义,其特点在于时间维度的长时间多次的取样,比如采集问卷数据,将问卷内置在手机上,每天定时采集三次问卷数据,也可以根据特定事件触发问卷,比如到达某个特定的地点位置,就填写一下问卷数据。比如吃饭前,填写一下问卷,做下任务,要根据研究目的来设定。

      该方法的好处在于,考虑了特定情境对人心理状态的影响,能够收集真实情境中的瞬时行为和瞬时感受。同时也能分析每天、每周这种时间跨度上,心理状态的波动情况。随着手机应用开发技术和便携式穿戴技术的发展,这种研究取向会在几年内,逐渐变为心理学研究者的一种通用研究方法。

    • 闲谈 023

      ChatGPT:是一个「可以回答后续问题、承认错误、挑战不正确的前提,并拒绝不适当请求」的对话模型。

      第一次听说 ChatGPT 是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当时听起来很厉害,但并不觉得和自己有什么关系。直到最近频频看到 ChatGPT 的相关报道,才想着体验一把。

      它可以编代码,讲故事,写文章,做习题,陪你聊天,制作表格,宛如活灵活现的哆啦 A 梦。

      今天试用之后的感受就是,这不就是一个真人吗?去年的这个时候,还不敢想象 AI 发展这么快。因为自己也在做人工智能算法的工作,之前一直觉得 AI 离我的生活还很远,除了人脸识别,好像别的方面也没啥应用。今天短短一个小时的体验,真的有种 AI 已经来了的感觉。

      那么这个技术对于心理学的帮助是什么呢?一个很好的应用方向是:心理咨询。基于生成式 AI 的技术,辅以心理咨询的情感疏导理论,相信再过两年这方面的 App 就会在大众手中流行开来。这也就是前面我们说的数字疗法。这方面国内做的比较深入的,当属黄民烈老师的聆心智能科技。

    • 闲谈 022

      心理学研究的生理设备不少,有核磁、近红外、脑电、眼动仪、多导生理仪、心率带等,这些设备分别能记录人体的中枢神经活动、或者外周神经生理信号。不过从实际应用来讲,很多设备都是无法应用到实际产品中,比如脑电帽和眼动仪在心理学研究中应用最多,但在实际产品中眼动也仅仅是集成到了虚拟现实的头盔中,发挥些许作用。更前沿的,通过眼动控制屏幕的交互,还远未普及。对于脑电,被做成测量注意力的头环,以睡眠监测的脑环,都是噱头高于实际价值。

      对比来看,应用最广还是集成心电和皮电信号测量的便携可穿戴式设备。这种产品目前已经开始进入到消费者市场,进行身心状态的实时监测。比如华为手表,能够记录心电信号以及脉搏波数据,通过提取心率、心率变异性的相关特征,就能计算出来心率、压力和睡眠质量等指标。此外还有基本的体温、血压、血氧的监测,通过集合多模态的传感器,采集多源生理信号,进行多个身心状态指标的识别监测。由于其传感器的小型化、集成化,所以应用最深。

    • 闲谈 021

      前面提到心理学两个核心能力,一个是「识别」,一个是「干预」。现在心理学技术的发展,「识别」方法不少,难点在于如何将「科研成果」迁移到实际产品、实际情况中。而对于「干预」手段目前有限,心理学想要提升其应用性的话,必然要依赖前沿技术,找到高效、普适的干预手段。

      现在一个发展趋势是:虚拟现实技术与数字疗法的尝试。对于虚拟现实技术,我了解到的应用方向有,幽闭恐惧症、恐高等障碍的治疗,也有在进行镇痛效果的治疗。数字疗法,也被称为电子药物,使用在戒烟、抑郁症、ADHD 等问题的干预中。

      这种技术的应用能够部分缓解咨询师资源的不足,同时又能客观评估出干预的效果。应用前景是有的,应用效果如何还待评估。

    • 闲谈 020

      心理学领域的用户体验方向,常用的方法找用户来体验产品,进行产品问题的迭代。其实,这种方法应用得体的话,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像一些特别的产品,可以用一些「特殊的」人群,进行产品的改进。比如,防盗窗、防盗门设计的好不好,其实一般用户是没有概念的,找一般的用户来提意见,相信不会有特别好的意见。但如果去监狱问问有这方面经验的服刑人员,是不是就会有很多的改进意见呢?

      只是用户体验对于产品来讲是锦上添花,目前国内还远达不到对于产品精细迭代、优化的层面,以致很少有企业重视这块的应用。譬如淘宝压根就不在乎产品的体验,百度在体验上也就是仅此而已,基本上这些用户体验的工作都是产品经理靠着经验做了。相对来说,国内最重视这块的算是腾讯了,毕竟游戏如果体验不好,那是粘不住用户的。

      游戏设计中,最需要心理学的帮助的,一个是成瘾,如何让用户成瘾,是心理学擅长的。另一个是情感上的体验,这也是设计心理学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