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 029
心理学有三大武器:问卷量表、认知任务和电生理设备。这些武器可以单打独斗,也可以相互组合,用来研究认知加工过程、认知状态这种内在心理的变化情况。
因为电生理设备能深入研究我们大脑的活动,研究结果接近内核,所以近年来一个明显趋势是跨学科融合的衍变。衍变方向是:【neuro + 任何一门学科 = 新的学科 / 新的研究方向】。这里的「neuro」说的就是电生理的设备,诸如:核磁、脑电、眼动、近红外、生理多导仪、心电仪等。通过这些设备在其它学科广泛赋能,或深入应用。
比如神经管理学、神经美学、神经建筑学、神经人因学、神经传播学、神经营销学等等,都是这种衍变下的产物。其中在产业界应用最广的,当属「神经营销学」。它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人们大脑在使用 / 观察产品时,大脑的认知状态、情绪状态是怎样变化的,这些变化与产品的关系是如何的?
比如让被试玩两个新设计的玩偶,把玩过程中使用脑电记录其生理信号,最后分析出被试大脑反映出来的内在偏好,更偏向于喜欢哪一个玩偶。或者也有研究者探索被试观看一段广告视频时,整个观看过程中,他们的情绪卷入度、沉浸感、注意投入程度是如何变化的,哪些片段情绪唤醒度高,哪些片段设计的不好,注意力投入低,这是生理信号可以给出答案的。之前 @学叔 通过的一个案例是:腾讯王者荣耀的皮肤,也做过这种实验测试。
前面也讲过心理学有三个武器,不过很多学科只选用了电生理这个单一的武器。其实这些武器要想发挥好作用,还需要「实验心理学」的配合。很多学科都是能够设计实验、采数据的,但只有心理学学生设计的实验才「最地道」,得到的结果才更可信,因为我们知道「控制好额外变量」。
这给我们的一个启发是,我们可以降维打击。很多同学都是跨专业读心理学的硕士、博士的,学完之后发现心理学领域内卷严重、拼不过,这时候不如索性再跨回自己之前的老本行。
很多学科既然都想和「神经」结合,一是显得高大上,符合主流趋势,同时又相对容易申请基金。还有就是你们受过心理学的科班训练,能够设计出更加巧妙的「实验设计」,这两种能力都是其它学科所缺乏的。这就像计算机对于心理学降维打击一样,心理学也可以同样去打击更加「偏文」的学科,如上面所的管理学、语言学、体育学、建筑学、设计学。